打印

[架空历史] 兵临天下【作者:高月】(全书完)

0
  第221章 夏口谈判

  ---

  夏口,寒风刮过长江水面,卷起一片片浪花,此时已是十一月中旬,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季节,江面上的船已经不多,大部分渔船都已靠岸停歇,江面上偶然出现一队长长的商船。

  这时,一艘五百石的大船出现夏口镇外的江面上,船头上,荆州别驾刘先正背着手注视着远处的夏口镇。

  他忽然惊讶地发现,夏口似乎正在筑城,上万人在江边担土扛石,格外的忙碌,一个城池的轮廓隐隐已经出现。

  刘先顿时有了兴趣,回头吩咐道:“靠岸停泊!”

  大船缓缓靠岸,夏口的码头上也停满了船只,大多插有陶家的双鲤旗,船上满载着粮食,刘先上了岸,顺着小路上了黄鹄山。

  黄鹄山也就是后来的武汉蛇山,此时山头已被一层薄薄的白雪覆盖,山顶上还没有黄鹤楼,只有一座青石砌成的哨塔,可以远远眺望大江。

  站在山顶上,刘先看得更清楚了,新城的轮廓呈现在他眼前,周长约二十余里,将整个夏口镇包围在其中,墙道的地面已夯实,西面城墙的基石也已经铺好一半,有近三万名民夫和士兵忙忙碌碌,看这个架势,估计到明年春天时,新城就将筑成。

  “请问.....”

  刘先找到两名正躲在山上休息的民夫,上前拱手笑问道:“夏口筑城开始多久了?”

  两名民夫正坐在一块大石后聊天,忽然听见身后有人问他们,吓得两人跳了起来,见来人穿着官服,更吓得跪下连连磕头,“我们不敢偷懒,马上去干活。”

  刘先笑着摆了摆手,“你们不用害怕,我是从襄阳来,刚下船,问你们几句话。”

  两名民夫听说他是刚下船,惊魂稍定,一名年长者答道:“回禀使君,筑城有二十天了。”

  “哦!你们都是本地人?”刘先又笑问道。

  “我们是武昌县人,秋收后就来这里干活了,不来不行啊!”

  “这是为何?”

  两民夫对望一眼,叹了口气道:“我们是黄家佃农,靠租种黄家土地为生,后来军队来到我们家中,命我们冬天服劳役,否则土地收回分给军户,没办法,只好来了,不过.。好在不用自带干粮,这边管饭,管饱,还不错。”

  刘先点点头,荆州民风散漫,一味施仁政未必有效,宽严相济方是施政之道,以前黄祖就是这样做,刘璟并没有因为憎恶黄祖而唱反调,也继承了黄祖的江夏施政策略,这倒也不错。

  这时,一名士兵从哨塔下来,直接跑到刘先面前,拱手笑道:“这位使君是来找我家司马吧!”

  刘先听出士兵话中有话,连忙应道:“正是,难道刘司马在这里?”

  士兵一指山脚下最忙碌的一群人,“使君看见没有,身材最高的那位,就是我家司马!”

  刘先眼睛不好,加上距离太远,他模模糊糊只看见一群人,但士兵不会骗他,刘先心中大喜,原来刘璟就在夏口,幸亏自己靠岸看一看,否则就白跑武昌一趟了。

  他连忙带着几个随从寻路下山去了。

  ........

  刘璟从襄阳回江夏已经是第十天,早在他刚接手武昌之际,便命廖化和伊籍前来夏口筑城,夏口扼长江和汉水,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从前年开始,黄祖也逐渐将江夏军队和物资向夏口转移,使夏口的战略地位愈加凸显。

  更重要是,柴桑大战后,江东在三四年之内都无力再西征,江夏最大的威胁已不是江东,而是来自西方,不管是襄阳还是南阳曹军,都将成为江夏的最大威胁。

  在更深层次的战略考虑上,将江夏的军政中心迁到夏口,将有利于江夏军控制汉水、谋取襄阳。

  刘璟来夏口视察已经三天了,他对筑城的进度还算满意,这次筑城,不仅动员了近三万民夫,同时还将从彭泽换回来的四千余荆州军战俘也一起投入筑城中,按照计划,在明年二月前筑城完成。

  刘璟正和几名工匠商讨城门的高度,这时,廖化在远处叫他,“司马,襄阳来人了!”

  刘璟回头,一眼看见了正向这边走来的刘先,他心中顿时大喜,刘表果然是派刘先来谈判。

  当时刘璟派士兵去给刘先送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刘先中立派,他既不偏向刘琦,也不偏向刘琮,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对这两位公子都不感冒,那对江夏谈判将极为有利,至少他会理智面对江夏的崛起。

  刘璟连忙迎了上去,抱拳施礼笑道:“刘别驾,别来无恙!”

  刘先也笑着回一礼道:“我还以为璟公子会在柴桑,准备积极防御江东军,没想到居然在夏口筑城。”

  刘璟哈哈笑了起来,“夏口筑城,不也是防御的一种吗?”

  刘先苦笑一声,这种事情还是不要说破的好,想到自己的任务,他便小心翼翼建议道:“璟公子,我们谈一谈?”

  刘璟点了点头,“我们去武昌谈。”

  ........

  数十艘大船缓缓离开了夏口,向武昌城驶去,刘先负手站在船窗前,久久注视着远处的夏口筑城,他极有眼光,很清楚刘璟在夏口筑城的深意,这显然是将江夏战略重心西移,说到底,刘璟的目光还是盯住了襄阳。

  “璟公子,筑城的那些士兵可是换回的荆州战俘?”刘先转身坐下来问道。

  “正是他们。”

  刘璟笑道:“反正他们在军营内也闲得无事,让他们参与筑城,正好发挥他们的优势。”

  “州牧希望这批战俘能尽快返回襄阳,望公子还是尽快释放他们回襄阳。”

  “释放?”

  刘璟摇了摇头,“不存在什么释放的问题,他们在筑城时没有任何人监视,他们随时可以离开江夏返回襄阳,我也不会阻拦,别驾何用‘释放’二字?”

  刘先有些不明白了,他眉头微微一皱,”你是说他们自己不愿离开江夏?”

  “也不是吧!毕竟妻儿在襄阳郡,谁不想回家?我估计是因为他们没有领到工钱,所以都不愿走,工钱一放,保证大部分都会赶回家去过新年。”

  “原来是这么回事!”

  刘先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战俘参加筑城是有酬劳的,刘璟颇有手段,用这种方式把战俘扣在江夏。

  不过,刘璟至少已经表态,愿意遣返这些战俘,这便让刘先一颗心落了下来。

  他沉吟一下,换了一个话题,“还有就是江夏太守之事,州牧提出一个方案,可以由璟公子提出五个人选,然后州牧在这五个人选中任意指定一个,不知公子是否同意?”

  刘璟笑了起来,“现在江夏郡军民就只认一个太守,那就是我本人,除我之外,江夏郡不会接受任何人为太守,这一点请别驾转告州牧。”

  在太守问题上,刘璟毫不含糊,虽然他可以让刘虎为太守,让蒯良为太守,而实际掌权人是他,但军中将领和郡衙官员都一致反对,这涉及到一个名的问题,名不正则言不顺。

  如果他刘璟不能为江夏太守,那么很多事情都无法处理,他做出得很多决定也都不会合法,关系重大,所以他一定要坐上太守之位,这是谈判的第一条,他绝不会让步。

  不等刘先开口,刘璟又接着道:“四千战俘就是换太守之位,如果襄阳不肯,那下面也没法谈,这四千余军队将直接在江夏受田,他们的家人也会东迁江夏,别驾先考虑一下吧!”

  “这...”刘先有些为难,虽然刘表准他为全权代表,和刘璟谈判,但刘表并不完全同意刘璟为太守,如果他贸然答应,回去也不好交代。

  他想了想便道:“这样吧!先以公子出任江夏太守为基础,我们继续谈下去。”

  .......

  从夏口到武昌县约一天半的航程,第二天中午,船队抵达了武昌,刘璟请刘先先去休息,命人好生伺候,安排好了刘先,他立刻带领数十名士兵向西疾奔而去,沿着官道在旷野里疾奔一个时辰后,刘璟抵达了江夏书院。

  江夏书院也就是从前的黄氏山庄,黄氏家族的府宅,自从黄氏家族被江东灭门后,黄氏山庄便变成了一座空宅。

  尽管如此,它依旧是江夏最华丽的巨宅,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不远处便是波光浩淼的大湖,建筑群规模宏伟,占地近千亩,可以住三四百户人家。

  不少人建议刘璟接收这座府宅,但刘璟没有答应,一是山庄离武昌城稍远,有数十里路程,往来不方便,另一方面他孑然一人,就算成婚也只有两人,住这样大的宅院,未免太空旷冷清了一点。

  所以刘璟便决定,将黄氏山庄改名为江夏书院,由百余名优秀人才和他们的家人居住,江夏书院的考试择优正在鹿门书院有条不紊地进行,目前还没有结果,但江夏书院内已经搬来一人,此人正是新任书院院主,蒯良。

  刘璟答应了蒯越的提议,任命蒯良为书院院主。

  一行人赶到了书院,黄氏山庄的牌匾已被摘掉,在书院大门前修筑了一座亭子,亭子里立一块白玉碑,上刻‘江夏书院’四个大字。

  书院内有专门的官员,听说司马驾到,官员立刻迎了出来,躬身施礼,“卑下参见司马!”

  “蒯院主可在?”刘将翻身下马笑问道。

  官员指着不远处湖边几个钓鱼的老者,笑道:“那里面有一人,便是蒯院主!”

TOP

0
  第222章 江夏太守

  蒯良是个喜欢清静的人,身体不太好,对居住的环境非常挑剔,当他听说将去的江夏书院便是号称江夏第一山庄的黄氏山庄,便欣然带着老妻和几个跟随他们多年的仆佣前来江夏上任了。

  除了黄家子弟在山庄被屠杀这一点阴影外,书院的其他任何方面都令他非常满意,他住进了最安静最优雅的一座院子,那是从前黄祖的主宅院,这几天已经收拾安顿了,蒯良便开始享受这里的悠闲生活。

  今天一早,他穿了蓑衣,戴上斗笠,拿着鱼竿鱼篓,跟着几个当地老农来湖边钓冰鱼,所谓钓冰鱼,就是在结冰的湖面上凿个洞,从冰洞中钓鱼。

  时值冬天,城里鲜鱼的价钱很贵,所以不少农民便利用农闲来湖边钓鱼,赚点小钱准备过新年,而蒯良纯粹就是为了兴趣和好奇,也兴致盎然地来到湖边和农民们一起钓鱼。

  蒯良虽曾是荆州高官,但他去职多年,加之学识渊博,为人宽厚,因此和一起钓鱼的几个老农相处融洽,大家也知道他身份尊贵,特地帮他凿洞放饵,不到一个时辰,蒯良便钓上来十几条尺许长的鲫鱼和鲤鱼,令他心情大好。

  “蒯公收获不错嘛!”

  蒯良忽然听见了刘璟的声音,他一回头,不知何时,刘璟竟出现在自己身旁,他呵呵一笑,“今晚我打算熬一锅豆腐鱼羹,璟公子有兴致来共享吗?”

  “多谢蒯公美意,不过还是改天吧!刚从夏口回来,事情实在太多。”

  蒯良知道刘璟来找自己必然是有要事,其实他名义上是出任江夏书院院主,但实际上他做的是刘璟的幕僚,帮助刘璟参详一些重大决策。

  蒯良请刘璟坐下,这才淡淡一笑,“是襄阳来人了吗?”

  刘璟见他一下子便猜到了自己的来意,不由心中佩服,笑道:“正是!”

  “是谁来了?”

  “刘别驾,蒯公熟悉吗?”

  “原来是他,呵呵!我怎会不熟悉,不过此人来对你有利,他的两个儿子,一人娶妻南阳邓氏,一人娶庞季之女,而庞季之妻,便是吾妹。”

  “可是他态度很强硬,在江夏太守之上始终不肯松口。”

  蒯良微微一笑,“只能说你不太了解州牧,州牧最擅长的一招便是避实击虚,如果说他在太守之职上不肯松口,那么他真正想要的东西就绝不是太守,而是另有所谋。”

  刘璟点点头,其实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肯定要太守之职,刘先为太守之职和他争执,实在是没有必要,那么刘表真正想要什么?

  “蒯公认为州牧所谋是何物?”

  蒯良将鱼竿抛进了冰洞,沉思片刻说:“江夏对于荆州而言,最重要的无非是官员任免权、赋税以及军队,这其中,官员任免对荆州只是走走形式,没有什么意思,而税赋他们也拿不到一钱一米,剩下的就是军队了,你可以参照当初黄祖和州牧达成的妥协,你大概就能明白州牧的真实意图。”

  刘璟沉吟一下又道:“蒯公,当初州牧和黄祖达成的妥协主要有两点,一是江夏文官必须由襄阳来任命,其次是州牧对江夏军有调动权,但这两点我都不会答应。”

  “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初黄祖处于劣势,他不得不答应州牧的一些苛刻要求,但现在你不一样,你可以在面子上给州牧一些让步,比如江夏文官由襄阳任命,但名单是你来决定等等。

  其次江夏军队依然效忠于州牧,会积极支援襄阳危机,比如抗击曹军南下等等,把这些面子上和道义上的事情做足,荆州官场就没有人再能指责公子。”

  刘璟心中暗暗佩服,姜不愧是老的辣,考虑得非常周密,滴水不漏,他又问:“那蒯公觉得,州牧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这时,鱼竿一动,蒯良连忙拉起钓竿,只见一条一尺长的鲤鱼从冰洞中腾空而去,金色的背鳍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蒯良兴奋得像孩子一样大声叫喊起来,“金鲤!是金鲤,我钓到金鲤了!”

  四周几名老农围上前,七嘴八舌议论,每个人眼中都流露出羡慕之色,纷纷向蒯良祝贺,蒯良得意洋洋对刘璟道:“这就是江夏最有名的金鲤,极为罕见,只有长江中才有可能捕到,没想到我第一次钓鱼,居然就被我钓到了,这就意味着明年我会有一年的好运。”

  蒯良捋须,高兴得呵呵直笑。

  “恭喜蒯公了!”

  刘璟见关键时的思绪被打断,却也无可奈何,只能苦笑着祝贺蒯良的运气。

  蒯良又拍拍刘璟的肩膀,将金鲤递给了他,意味深长道:“金鲤是因你而来,这是对你一种喻示,喻示着上天对你的眷爱,这条鱼我就送给你了。”

  旁边一名士兵刚要上前来接,刘璟却摇摇头,快步走到湖前,手一扬,准确地将金鲤抛回了冰洞之中,他回头对蒯良笑了笑,蒯良也笑了起来,对他竖起了拇指。

  蒯良收起鱼篓,和刘璟并肩向书院走去,一边走,一边又缓缓道:“州牧真正的要求一定是军队,但并不一定是军队调动权,你若答应支援襄阳危机,那这一条就对他没有什么意义了,我倒觉得他会控制你的军队数量。”

  “他能限制得住吗?”

  刘璟冷笑一声道:“我可以训练民团,随时转成军队,或者我暗自增兵,他也无从知晓,有什么意义呢?”

  蒯良也笑了起来,“任何事情都有空子可钻,这叫上有指令,下有对应,其实上面也明白,不过是要求下面做好表面之事,其实说到底,州牧要的还是一个面子而已。”

  ........

  黄昏时分,刘璟和刘先达成了妥协,在以刘璟出任江夏太守的前提下,达成了二十四条协议,最重要的是以下几条。

  一、刘璟无条件释放四千五百名荆州战俘返乡,不得以任何借口和手段阻拦。

  二、江夏的郡县官员由州府任命,但候选名单由江夏郡草拟,或者州衙草拟后,须江夏郡同意。

  三、江夏军队不得自创旗帜,不得自立军号,必须和荆州军保持一致。

  四、江夏军队的总人数不得超过一万两千人,战船不得超过五百艘。

  五、汉水上的荆州水军不得阻拦江夏任何商船。

  六、江夏水军战船可以在荆州内部航行,但战船不得超过三十艘,人数不得超过五百人。

  ........

  当天晚上,刘先便乘船连夜返回了襄阳,所达成的二十四条协议,必须由刘表批准后才能生效。

  码头上,刘先感激地向前来送行的刘璟致谢,“这两天多谢璟公子配合,先才得以完成任务,再次深表感谢!”

  刘璟也抱拳回一礼,“刘公连日奔波在路途,辛苦了,希望能早日传来佳音,也祝刘公一路平安。”

  刘先点点头,又笑问道:“公子有什么话需要我转达给州牧吗?”

  刘璟沉吟一下道:“希望他保重身体!”

  “我一定会及时转告。”

  说到这,刘先犹豫一下道:“我久闻公子思才若渴,我有一外甥,名周不疑,也是年轻才俊,现在襄阳替我办事,我愿推荐给公子,不知公子能否容纳。”

  刘先这一提醒,刘璟立刻想起,三国时代是有一个神童周不疑,和曹冲关系密切,后来被曹操所杀,此人他不是太了解,不过看在刘先的面子上,他也要先重用此人,以拉拢刘先。

  “多谢刘公荐才,不妨请他到江夏书院就读,我热烈欢迎。”

  刘先欣然答应,拱手笑道:“公子,告辞了!各位告辞了!”

  “刘别驾一路顺风!保重!”

  在众人的惜别声中,刘先登上座船,大船驶离了码头,在殷红的晚霞映照下,向西北方向驶去。

  徐庶一直望着船只走远,这才对众人笑道:“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改称司马为太守,我觉得已经等了很久,现在是不是可以改了。”

  众人一片大笑,苏飞嚷的声音最大,“应该该了,早就该改了,国一日不可无君,郡一日不可无太守,以后刘司马就改为刘太守。”

  刘璟摆摆手笑道:“再等等吧!不急这一两天,等州牧批复了再说,免得被人抓到口实。”

  这时,远处忽然有人大喊:“元直!”

  徐庶一回头,只见不远处一艘船正在靠岸码头,船上五六名士子正向徐庶挥手。

  众人都有些奇怪,这些是什么人?徐庶笑了起来,“看来有性急者先来了!”

  他连忙迎了上去,笑道:“子元兄怎么来了江夏!”

  一名三十岁左右的士子跳下船,连忙上前拱手笑道:“我们想来江夏找点事做,元直能否介绍一点门路?”

  徐庶笑道:“不是正在招考江夏书院修学吗?你们怎么不去试一试?”

  “怎么可能考得上,数千人报名,只招百余人,轮不到我们,反正在襄阳也不被重视,索性来江夏碰碰运气。”

  众人围住徐庶七嘴八舌,皆恳求他介绍门路,这时,刘璟慢慢走了上来,问徐庶道:“这些都是你的朋友?”

  此时天没有完全黑,晚霞已渐消退,但光线昏明,视野清楚,众士子一下认出了刘璟,立刻鸦雀无声,都悄悄向后退了两步,他们和徐庶关系很好,却有些惧怕刘璟。

  徐庶点点头笑道:“他们都是北方士族子弟,有的拖儿带女来襄阳,有的是跟随父母前来,聚居在襄阳,混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前途。”

  他把那名三十余岁士子拉出来介绍道:“这位是颍川曹子元,颍川大儒曹百甫之孙。”

  士子连忙躬身施礼,“小民颍川曹林,参见璟公子!”

  有曹林带头,其他士子轮流上前施礼,“在下长安黄蕴,字明汉,参见璟公子!”

  “在下陈留李逊,字子思,愿为璟公子效力。”

  几名士子一一上前见礼,刘璟也笑着拱手回礼,这时,最后一名年轻士子上前,拱手笑道:“久仰璟公子大名,在下巴蜀董允,特来江夏游历,能见到璟公子,真是三生有幸。”

TOP

0
  第223章 有才自远方来

  居然是董允,刘璟微微一愣,就是历史上接替诸葛亮的那位董允吗?

  一时间刘璟也无法确定,他不露声色,只是微微向董允点头笑了笑,又对众人道:“欢迎各位来江夏,无论是北方士族还是荆州士族,只要是有才华之人,江夏都热烈欢迎,一定会安排好各位的生活,你们是第一批,我希望有更多的士族跟随着你们前来江夏。”

  几名士子大喜,一起躬身道:“愿为公子效力!”

  刘璟点点头,对徐庶道:“我就把他们交给你了,有什么困难去和苏郡丞商量,可以草拟一份安置方案,以便接纳更多的士族。”

  徐庶欣然对几名士子笑道:“各位跟我来吧!我先安排你们食宿,我们在慢慢谈其他事。”

  几名士子向刘璟施一礼,便带着行李跟随徐庶走了,码头上只剩下董允一人,他是搭船来江夏,最终去江东,只是顺路来江夏游历一番,并不是来谋差事,偏偏刘璟却注意上了他。

  刘璟慢慢走到他身旁笑道:“我没记错的话,公子的父亲现任成都县令。”

  “正是!”

  董允有些惊讶,“璟公子怎么会知道?”

  “我在隆中偶然听人说起,董公子怎么会想到来江夏?”

  “我是和诸葛孔明来荆州,心慕柴桑大战,便想亲眼来看了一看。”

  刘璟大笑,“真是巧了,我曾去拜访孔明,月英大嫂说去了蜀中,应该就是去了董兄家中,是吧!”

  董允点点头,“正是如此,我就在陶姑娘离开诸葛府的第二天和孔明返回隆中,也听大嫂说起此事。”

  “那我们就不是外人了,正好这两天我有时间,不如我陪同董兄游一游江夏吧!”

  董允心中愈加惊讶,他没想到刘璟要亲自陪自己游历江夏,虽然刘璟口口声声说不是外人,但董允心里明白,他和刘璟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刘璟的热情使他心中也不由有些感动。

  “多谢璟公子好意,真的不用劳烦了。”

  “董兄太见外了,我对令尊品格一向敬仰,既然从巴蜀前来,我自然要尽地主之谊,就不要客气了。”

  董允听他对自己的父亲一向敬仰,这明显是客气之言,不过他还是被刘璟的热情所感动,便不再推却。

  “既然如此,小生就麻烦璟公子,小生字休昭,璟公子可直呼我名字便可。”

  刘璟欣然一笑,“那我就叫你休昭兄,请吧!我先为你接风洗尘。”

  刘璟如此放低身段招待董允,自然是出于对人才渴望,他没有曹操那样雄厚的根基,也没有孙权的三代江东之业,更没有刘备的天下名望,优秀的人才是不会轻易投靠他。

  可是没有人才就无以争夺天下,他只有抓住一切机会,将所遇到的一切人才揽于帐下,董允历史上也是相才,他既然出现在江夏,刘璟就绝不会再把他放走。

  .......

  次日一早,刘璟安排船只,亲自带领董允前往柴桑,那里是董允此次东游最想去的地方。

  大江之上,寒风凛冽,大船顺水顺风,快疾如箭,一路向柴桑驶去。

  “休昭兄以为刘璋此人如何?”

  刘璟望着窗外江色,看似漫不经心地询问,但董允的每一个表情都逃不过他眼睛,他直呼刘璋其名,这其实是极为无礼,如果董允视刘璋为主,那他必然会露出反感的表情。

  董允对刘璟直呼刘璋其名并没有什么不高兴,他摇了摇头,“说老实话,我一点不看好他。”

  “为何?”

  “空有两川之地,千里沃野之土,众多人口,文臣武将,人才济济,他却连一个汉中也拿不下,此人实乃庸碌之人也!”

  说到这,董允很惆怅地叹息一声。

  刘璟心中已明白几分,这个董允看来也并不是单纯的游历,也是想寻找效忠之主,那么这个机会就看自己能否把握住了。

  “休昭兄可知天下大势否?”

  董允摇摇头笑道:“巴蜀之地,消息闭塞,天下大势知之不多,如果璟公子能告之,我愿洗耳恭听。”

  刘璟坐了下来,取出纸笔,迅速画了一幅当前的势力图。

  “曹操占据北方,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又有兵精粮足的军事优势,袁绍已死,袁氏兄弟内讧争权,不可能长久,河北已是强弩之末,两三年内必亡!

  若河北灭亡,曹操必调大军南下攻打荆襄,取荆襄水军,随即水陆并进兵伐江东,一举扫平南方,那时蜀州刘璋孤掌难鸣,必然会不战自降。

  这是曹操大谋,而关键就在于孙刘两家能否摒弃前嫌一致抗曹,利用北方水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抓住机会击败曹军,那时,天下版图必将重画。”

  董允默默点头,又低声叹息道:“孙刘世代仇怨,又岂能轻易解开。”

  刘璟微微一笑,取出孙权给他的信,递给了董允,“这是孙权给我亲笔信,休昭兄不妨一观。”

  董允心中已经有点明白,刘璟如此看重自己,恐怕是有招揽自己的意思,他迟疑一下,还是接过了信。

  孙权在信中写得很清楚,愿和刘璟携手共抗曹军,这让董允吃一惊,连忙道:“璟公子和江东结盟,州牧能同意吗?”

  刘璟大笑,“我伯父没有这个胆识,并不代表所有刘家子弟都没有远见和胸襟,江夏是我刘璟的江夏,与襄阳何干?”

  董允心中敬佩,起身长施一礼道:“璟公子的抱负,董允受教了。”

  .........

  五天后,董允从柴桑返回,刘璟还是陪他一起回来,刘璟公务已堆积如山,他实在没有时间再陪董允聊天,只得伏案批阅一些紧急文书。

  董允靠窗而坐,心怀起伏难平,尽管刘璟从头到尾没有提到一句,但他已经完全明白了刘璟的心意,就是希望他能留在江夏,这才不辞辛劳陪同自己东奔西跑,丢弃一切公务为自己引游。

  这份沉甸甸的人情压在董允心中,令他难以报答,他心中也很矛盾,他的本意是想去江东寻找机会。

  这是他父亲的意思,他父亲虽然效忠刘璋,但并不看好刘璋,希望他能去江东谋取前途,但父亲却坚决反对他在荆州谋职。

  尽管父亲给他安排了路线,但最终路还是要由他自己走。

  董允不看好刘璋,同样也不看好刘表,但他却没有考虑过刘璟,在天下诸侯中,除了河北、中原、荆州、巴蜀,那剩下的就是江东了。

  他听说孙权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是一个难得的明君,这让他颇为心动,他便打算一路游历到江东,寻找求仕的机会,江夏不过是他中途停顿歇息的一站。

  却没想到,他在江夏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刘璟,从刘璟对那几个士子的态度便可看出刘璟对人才的渴望。

  他和几名士子一路前来,对他们了解颇深,除了曹林稍有才学外,其他几人都是平庸之士。

  尽管如此,刘璟还是给了他们优厚的待遇,连他们自己都想象不到,这就有一点千金买骨之风了。

  还有‘无论贵贱,唯才是举’的鹿门试取。

  这些都给董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深深感受到刘璟对人才的渴求,感受到了刘璟的远大抱负,他现在虽然只有江夏一域,可一旦刘表去世,那么以他的强势,刘琦和刘琮能和他争锋吗?

  或许自己真的可以考虑留在江夏,只是父亲那边怎么交代?父亲坚决反对他在荆州谋职,这让他有点为难。

  董允沉吟片刻,他看了一眼刘璟,见他正全神贯注地批阅军务文书,便迟疑着说道:“璟公子!”

  “休昭兄,什么事?”刘璟停住笔笑道。

  “我想去一趟江夏书院,不过不用公子相陪,只给我一匹马和一名向导便可。”

  刘璟点头欣然答应,“回到武昌,我就给你安排!”

  ...........

  董允在江夏书院找到了蒯良,他听刘璟说过,蒯良是江夏书院院主,而蒯良和他父亲董和关系极好,董允年少时经常去蒯府做客读书,可以说,蒯良是他的世伯。

  他乡遇旧识,使蒯良喜出望外,把董允请到自己的书房,笑呵呵让他坐下。

  “贤侄怎么会想到来江夏?”

  “小侄本打算去江东游历,路过江夏,正好遇到璟公子,蒙他热情陪同游历江夏,在江夏已留了六日。”

  “哦!贤侄和璟公子很熟吗?”

  董允摇摇头,“并不熟,这次是第一次相见。”

  蒯良心中有些惊讶,刘璟竟然陪了董允六天,要知道刘璟公务之繁重,常常忙得脚不沾地,他哪有时间陪同一个普通士子游历江夏。

  想到这,蒯良不由又看了一眼董允,他知道这个贤侄从小被誉为神童,他父亲施教有方,使他的聪明才智用到学识上,十一二岁时,董允的才学便不亚于成年人。

  他和兄弟蒯越也常常说,此子长大后必成大器,在几年前,董允的才名就传遍了巴蜀,如此大才,看来刘璟也是想把他留在江夏。

  蒯良暗暗思忖,‘自己倒可以助刘璟一臂之力。’

  想到这,蒯良笑眯眯道:“我没猜错的话,贤侄是想去江东谋职,对吧!“

  董允心思被蒯良点破,有些尴尬的点点头,“我最初确是这样打算。”

  “贤侄,不是我说你,江东孙权虽然号称礼贤下士,但这个‘士’也是要有前提,必须是名望之士,江东世家优先。

  像贤侄这样刚过弱冠的年轻人,既无名望支撑,也无名士推荐,而且又是荆襄巴蜀人,试问吴侯何以用你?运气好,可做一书佐,熬到四十岁,或许有出头之日,运气背一点,盘缠用完就得打道回府,贤侄,不要太相信传言,其实在哪里都是要凭人脉关系。”

  董允默默点头,其实他这两天也考虑过了,与其茫然去江东谋职,不如接受刘璟的热情,至少刘璟放下身段、不辞劳苦陪同自己,对自己有知遇之恩。

  想到这,董允叹口气道:“去江东是我最初的想法,但现在我又有点想留江夏,回报璟公子的知遇之恩,就有点担心父亲不同意,他坚决反对我在荆州谋职。”

  蒯良微微一笑,“这很简单,你就安心留在江夏书院读书,我推荐你进江夏书院,你父亲看在我的面子上,他也就不会为难你了。”

  董允在路上想到的就是这个办法,既然蒯良主动提出,他也不推辞,立刻起身深施一礼,“晚辈以后就麻烦世叔了!”

TOP

0
  第224章 议婚

  不久,襄阳便传来消息,刘表批准了刘先和江夏的谈判协议,正式任命刘璟为江夏太守。

  刘璟随即下令遣返四千荆州战俘,与此同时,限兵令也正式生效,江夏总兵力不得超过一万两千人,而此时,江夏的总兵力正好为一万两千人。

  随着刘璟被任命为江夏太守,江夏郡也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时间又过了一个月,建安九年的旦日即将到来,武昌城和柴桑城开始张灯结彩,这却不是为了迎接新年,而是为了另一个喜庆日子,江夏新太守刘璟的大喜之日也即将临近。

  汉朝和后世的朝代一样,在婚姻流程上都依照六礼而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但由于六礼过于程式化和繁琐,普通民众大多不拘泥于六礼,操办婚事更加实际,而上层社会的婚礼仪式虽然十分隆重,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纳采就是求婚,一般而言是男方向女方求婚,但也不尽然,比如梁鸿因品行高尚,很多权势之人都想把女儿嫁给他,便纷纷向他求婚,也有父亲为子女求婚,最著名的便是吕公觉得刘邦有贵相,提出把女儿吕雉嫁给他。

  秦汉时期社会宽容,也有很多子女自择配偶的情况,如平阳公主喜欢卫青,刘璟和陶湛两情相悦等等。

  当然,一般都要经得父母同意才能婚配,若父母不同意,往往就会出现类似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的轶闻,不过这对卓家却是丑闻。

  而问名,主要是配八字,而占卜师收人钱财,自然不会坏人好事,几乎都是大吉大利之因缘,所以问名也只是一个形式。

  问名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同姓成婚,同姓不得相娶,这一点在秦汉很被看重,尤其在汉初,因为很多人家因为各种原因改了姓,所以必须要事先确认。

  纳吉纳征其实是同一个流程,纳吉是把占卜大吉告诉对方,而纳征就是订婚,男方需要向女方送聘礼,这是极为重要的一步。

  依照社会地位不同,聘礼也各有不同,比如吕后为儿子惠帝娶鲁元公主为皇后,聘礼便是黄金两万斤,这就成了后来汉朝的皇后聘礼标准。

  而普通人家则没有什么太多要求,看各自家境,家贫者大多两三万钱便可完成娶妻成婚的所有流程。

  秦汉人对聘礼十分重视,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在秦汉人眼中,聘礼所代表的不仅是财物,它有更深的精神内涵,一方面聘礼是男方家财力的体现,从而为男方家赢得面子和尊重。

  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男方对女方的尊重,对女方家养育女儿的艰辛给予报答和补偿,女方家也只有在接受了丰厚的聘礼后,才会感受到自己的尊严。

  也正是这种广泛的社会心理,渐渐形成了汉朝浮夸的行聘之风。

  刘璟和陶湛的婚事也经历了六礼,比如最初刘璟向陶烈求娶陶湛,虽然陶烈没有立即答应,但也没有反对。

  而在柴桑大战结束后,双方正式正式确定了婚事,实际上就走到纳吉纳征的一步。

  而刘璟也给陶家送了特殊聘礼,那就是在和江东的谈判中加进了陶家条款,最后孙权承诺,陶家不会因为支持刘璟而被惩罚,一如既往,这对陶家而言,无疑是最重的聘礼。

  这天是腊月二十,一大早,一辆马车从武昌出发,前往江夏书院,昨天晚上刚下了一场大雪,整个武昌城内外都是白茫茫的一片,马车在雪地上奔跑,速度虽然不快,但十分平稳。

  陶烈坐在马车里,注视着被白雪覆盖的茫茫原野,他虽已年过七旬,但身体依然十分健朗,完全可以长途跋涉,虽然这场大雪在江夏也是少见,但他此时并没有关注车窗外的雪景,而是在想着心事。

  他这几天住在武昌,孙女陶湛的婚事将由他全权操办,对他和陶家而言,孙女的婚姻已不仅仅是一门婚事那么简单,更关系到陶家的前途命运,通过这门联姻,彻底将陶家和刘璟绑在一起。

  在一年半前,他还不同意这门婚姻,认为这门婚姻会使陶家遭遇荆州和江东的双重危机,但一场江夏之战却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刘璟的崛起使陶家面临的双重威胁消弭于无形。

  陶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希望促成这门婚姻,为此,他不辞劳苦,奔波于柴桑和武昌之间,今天他是去江夏书院会见蒯良,商量一些婚事的具体细节。

  刘璟父母双亡,虽然有刘表这个伯父,但刘表却以事务繁忙为借口,不肯前来江夏,而是委托从侄刘磐为男方代表,负责筹办婚事,另外又烦请蒯良为男方长辈,代替他主持婚礼。

  蒯良之女嫁给了刘琦,说起来他和刘表也是亲家翁,算是亲戚,在一定程度上他确实可以替代刘表做刘璟的长辈。

  一个时辰后,马车缓缓在江夏书院侧门停下,此时的江夏书院和一个多月前又有不同,考试录取已经结束,包括马良、庞山民、刘敏等人在内的一百余名优秀荆襄及北方才俊将前来江夏书院修学。

  另外还有董允、周不疑、蒯祺等由荆州高官推荐的十几名年轻才俊也将入住江夏书院。

  大部分人都将在新年后陆续前来书院,但已有三十余名北方士族拖家带口先一步来到江夏,入住了书院。

  侧门处颇为热闹,七八名附近的农户挑着鸡蛋、鲜鱼、冬果、腌菜、鸡鸭等农产品摆在侧门外叫卖,二十几名已入住书院的女眷则拎着篮子在买菜,讨价还价,倒也有几分生机。

  陶烈走进了书院,书院的后半部分是生活区,由侧门进出,或许是下雪的缘故,书院里显得冷冷清清,不过冷清很快便消失了,一大群孩子从雪地里奔跑出来,舞着木刀木剑向假山冲去,稚嫩的声音呐喊着,个个奋勇争先,顿时使书院内变得生机盎然。

  陶烈一直来到蒯良的院子,这是他第二次前来,轻车熟路,走进院门便看见蒯良正在院子里堆雪人,全神贯注,就像一个艺术大师在完成自己的作品,陶烈笑了起来,“蒯公很有闲情雅趣嘛!”

  蒯良见是陶烈到来,便丢下手中的小铲笑道:“这本是我和两个小童一起堆玩,不料两个小家伙跑去玩打仗了,剩下的事情都丢给了我,没办法,只觉继续享受童趣。”

  陶烈呵呵一笑,“我刚才看见了,十几个小孩子,一起冲上山坡。”

  陶烈和蒯良认识多年,当年蒯良便是负责荆州的钱粮税赋,常和陶家打交道,两人颇为熟悉,蒯良拍去手上和身上雪粒,请陶烈进了书房。

  书房里点着火盆,温暖如春,两人在火盆前坐下,一名老仆给他们上了热茶,蒯良笑道:“还有几天就是婚期,陶公要更加辛苦了。”

  刘璟的婚期定在腊月二十七日,汉朝对于婚期格外讲究,忌日不得嫁娶,如伏日、反支日、血忌日等等,且必须选择吉日。

  汉朝民间普遍认为,如果嫁娶不择吉日、不避岁月,则会给家庭,乃至整个家族招来灾祸,所以一般是由男方用占卜来决定婚期,后通知女方,然后女方开始准备嫁妆。

  陶烈对定下的婚期并不反对,陶家是正月初三在柴桑祭祀,婚礼结束后立刻赶去,时间上完全来得及,但他有点担心刘璟,很显然,这样一来,刘璟就无法回襄阳参加族祭了,不仅刘璟不能参加族祭,刘磐、刘虎也不能参加,这是否妥当?

  “蒯公,我是怕影响刘氏族祭!”陶烈叹了口气,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蒯良摇摇头笑道:“不用担心,刘氏族祭在正月初四举行,婚礼结束后,刘磐和刘虎立刻从陆路赶回襄阳,只要抓紧时间,完全来得及,只是一些襄阳的宾客恐怕来不了,这确实是有点遗憾。”

  对于襄阳的宾客陶烈不太关心,他只关心刘璟兄弟几人,他听蒯良并没有提到刘璟,不由一愣,连忙问道:“难道璟公子不用回襄阳参加族祭吗?”

  蒯良取出一封信,递给陶烈,“这是州牧写来的信,昨天刚送到,专门是说璟公子的婚事,信中也提到了,说家族都一致同意,今年璟公子可以不用参加族祭,不算违反族规。”

  陶烈半晌没有说话,他老于世故,当然知道这里面另有深意,恐怕不是因为婚事那么简单,沉吟良久,陶烈问道:“蒯公,你觉得他们伯侄二人有修复关系的可能吗?”

  蒯良苦笑一声,“坦率地说,很难!我不是说完全不可能,但这种因权力之争而反目,没有五到十年时间,一般都不会恢复关系,而州牧的身体还能活几年?所以我一点都不乐观。”

  陶烈叹了口气,“说起来,还是平民普通人家更有人情味一点。”

  蒯良呵呵一笑,“这话也不尽然,两兄弟为争一头牛,一辈子反目成仇的情况也有吧!”

  陶烈也笑了起来,“蒯公说得对,家家都有苦衷,外人不知道而已。”

  两人便将话题转到正事上,陶烈取出厚厚一本清册,递给蒯良笑道:“这是陶家的嫁妆,请蒯公过目!”

  蒯良接过厚厚的清册,忍不住笑道:“我记得五年前陶家嫁女,嫁妆便轰动了江东,光束帛就有一万匹,此番嫁女,我可想而知了,那嫁妆必定会轰动天下。”

  陶烈有些得意地笑道:“这次嫁女和以往不同,嫁妆当然要更厚一点,这次九娘出嫁,除了衣裙用具外,主要是以钱粮为主,用以资助璟公子养军,另外,还有一份特殊的嫁妆,我估计已经到了夏口。”

  “是什么特殊嫁妆?”蒯良好奇地问道。

  陶烈笑了起来,“很快蒯公就会知道了。”

TOP

0
  第225章 特殊嫁妆

  夏口,由于临近新年,筑城暂停,民夫们分得几斗米,纷纷返回家中准备过年。

  经过两个月的筑城,新城的轮廓已经出现,城池周长二十余里,城墙已修葺一丈高,被茫茫大雪覆盖,俨如一条白色脊背的巨蛇,伸向远远的灰蒙蒙的暮色烟霭中,坎坷不平的地面,被雪填平补齐,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平地。

  远处,黄鹄山上也被厚厚的大雪覆盖,俨如披上了洁白素装,树枝变成了臃肿的银条。

  而码头上却热闹异常,码头上的船只一部分已被移走,空出一片宽阔的码头,足够千石江船靠岸,千余名士兵已将整个码头戒严,不准闲人靠近,而几十名陶家伙计站在百余辆马车前,焦急地望着江面,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刘璟、刘虎、魏延、甘宁、廖化等一帮军中高官都聚集在码头上的一座亭子里,每个人的眼中都闪闪发亮,充满了期待。

  刘璟则表情平静,耐心地等待着陶氏船队到来,他其实有一点担心,担心陶家船队会在半路被荆州水军拦截,这是因为大船中运送着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

  一旁,陶政心中十分激动,但也更加担心,毕竟这是陶家几十年来最远的一次行商,而且耗资巨大,是妹妹陶湛的一份特殊嫁妆,如果出了意外,对陶家的信誉将是最沉重的打击。

  整个码头都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在万分期待船队到来,这时,忽然有人大喊一声,“来了!”

  紧接着很多人都大喊起来,“来了!来了!”

  刘璟也看见了,在夕阳的映照下,一支由百余艘大船组成的船队正浩浩荡荡向码头驶来,刘璟顿时松了口气,太好了,幸亏没有被荆州水军拦截,否则荆州内战真的要爆发了。

  陶政激动得向码头奔去,大声喊道:“准备接船!”

  几十名陶家伙计奔了上来,随着第一艘大船缓缓靠岸,船板搭上了码头,码头顿时一片欢呼,刘璟也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快步走到大船前,刘虎和甘宁早已先奔上大船,他们更加急不可耐。

  一群战马被牵了出来,哒哒地走下了大船,刘璟的眼睛顿时一亮,江夏的马匹也不少,大多是挽马和普通畜力,而眼前的马匹则完全不同,这是真正的战马,来自于河西走廊。

  就连刘表军中的战马也明显逊色了很多,这让刘璟不由想起他在汝南见到的夏侯渊骑兵,那奔跑如山一般气势,也只有这种战马才能办到。

  他慢慢走到这群战马前,轻轻抚摸着每一匹战马,像在抚摸着最美貌的女人,它们高大强健,四肢匀称,灰色、黑色、白色或者赤红色的皮毛富有光泽,在夕阳映照下闪闪发光,长长的尾巴迎风飞舞,高昂的马颈密布着齐刷刷的鬃毛,都是清一色年轻的战马。

  大船一艘艘靠岸,一群群战马从船里走出来,很快便挤满了码头,战马都套有马辔,大多性格温顺,显然都经过良好的训练。

  等候在码头上的千余名士兵纷纷奔上前,每人牵了一匹马,他们的神情就仿佛迎接自己妻子的到来,对眼前的战马怜爱万分。

  这千余匹战马是陶家分批从凉州花高价买来,走川陇道到汉中,又从汉中到上庸,再到南阳,费劲了周折,才一批一批抵达了陶家在比水的庄园,最后再从比水上船运来夏口,光是负责照顾马匹的马夫就有五十人之多。

  仅路上的耗费和贿赂,就有一千余斤黄金之多,光给汉中张鲁手下头号谋士杨松的贿赂就达五百斤黄金,才得以顺利穿过汉中全境。

  这也是陶家最近两年来做的最大一笔生意,作为陶湛的特殊嫁妆,按照蒯良的说法,这确实会成为轰动天下的大事,不知多少沿途的官员会因为这件事而遭到曹操的严厉处罚。

  这时,刘虎牵了一匹异常雄壮的黑色战马上前,笑嘻嘻道:“太守,这匹战马我要了,它喜欢我!”

  刘璟见他兴奋得像孩子一样,摇了摇头,上前拍拍战马笑道:“这么匹马虽然不错,但你是步将,要战马做什么?不如给别人。”

  不料这匹战马仿佛听懂刘璟话一般,一声长嘶,两只前蹄高高扬起,旁边人都慌忙闪开。

  刘虎却搂住战马脖子,又哄又拍,很快,这匹战马竟安静下来,用嘴拱了拱刘虎的大脸,服服帖帖跟在他身旁。

  “看见没有!”

  刘虎满脸委屈地说:“他就是我兄弟,我能给别人吗?”

  周围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这里面只有刘璟是他兄弟。

  刘璟也只是和他开开玩笑,若真不给他战马,就不会让他一同前来,见刘虎一脸委屈的模样,便笑道:“那就把你的兄弟看好吧!别让它再发狠了。”

  刘虎大喜,牵马向一片空地走去,尽管马具还没有配全,他已经急不可耐地要试马了。

  这时,刘璟听见远处有人叫他,一回头,只见陶利带着一人向他快步走来,看那人模样,身材魁梧,长得浓眉深目,颧骨高耸,颌下留着一蓬大胡子,明显不是汉人,倒像是西域胡人。

  刘璟迎上前,躬身施一礼,“这次辛苦二叔了!”

  这次贩马完全由陶利一手策划,包括从比水运来江夏,也是由陶利亲自操刀,可以说殚精竭虑,尽管陶利也是经验丰富的商人,但这一次,他也同样感到无比艰险。

  也正是这样,刘璟对他才充满了感激,礼数也格外周全,陶利对自己这个侄女婿也是喜爱之极,他对刘璟笑道:“其实能圆满完成任务,我也很有成就感,而且这一次陶家也开辟了一条新的商道,以后很多西域的货物,我们也就能顺利运来荆州。”

  他把身后的胡人拉上来给刘璟介绍道:“这位是甘州先零羌酋长之子,名叫阿索,这批战马也就是他父亲所卖,这次他特地跟来荆州,想买一些荆州的货物回去。”

  他又对酋豪之子阿索介绍刘璟,“这位便是江夏刘太守,荆州牧之侄。”

  阿索全名叫南宫索,在路上便听陶利介绍过刘璟,知道他能征善战,是一员勇将,又见刘璟长得高大威猛,相貌不凡,连忙跪下行礼,“南宫索拜见刘太守!”

  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看模样虽然比较老相,俨如三十岁许,可以一开口,声音清亮,明显才二十出头。

  刘璟连忙上前虚托,“少酋长请起,不必多礼!”

  南宫索起身,回头一招手,“牵上来!”

  他的几名羌人随从牵上来一匹白马,高大雄健、四肢均衡有力,浑身雪白,没有一根杂毛,四蹄周围各有一圈白毛,稍微能识马之人都看得出,这是一匹难得的千里马。

  南宫索拍拍这匹战马笑道:“这匹战马名叫飞影,是一匹西域大宛马,在西凉也颇为有名,今天初次见面,这匹战马就献给太守了。”

  刘璟走上前牵住战马,伸手在马背上用力按下,他这一按,不说千斤,三四百斤力道是有,不料战马却纹丝不动。

  “好马!”

  刘璟忍不住赞叹一声,马的外表虽然不错,但他更看重负重能力,以他们的体重加上兵器以及其他一些杂物,至少要三百斤,所以对战马的要求很高,一般的普通马根本负担不起。

  刘璟回头对亲兵吩咐道:“拿一支斩马刀来!”

  亲兵迅速取来一把斩马刀,斩马刀已经完全配备了重甲步兵,这是荆州独一无二的兵器。

  刘璟将斩马刀递给南宫索笑道:“多谢少酋长的重礼,无以回赠,这把斩马刀聊表心意。”

  南宫索从未见过这样的长刀,长一丈五尺,柄短而刃长,坚固无比,他轻轻挥动两下,顿时爱不释手,大喜道:“好兵器,多谢太守相赠。”

  刘璟见天色已晚,便对士兵们笑道:“把战马牵回营地,好好喂养,明天一早回武昌!”

  众士兵无限欢喜,牵着战马浩浩荡荡向大营而去。

  .........

  夜晚,刘璟来到了马营,这是特地为战马而搭建的帐篷,一共有一百多顶,千余匹战马便安置在这些帐篷中。

  战马很安静,马夫不时将一桶桶刚蒸好的黑豆倒进食槽中,旁边水槽里也灌满清水。

  荆州的马匹大多是用麦秆喂食,但这一批军马要求较高,普通的麦秆养不出好马,必须用上等食料,荆州没有牧草,就只能用黑豆。

  所以养骑兵耗费极大,平均要六户人家才能养一名骑兵,更不用说还有别的军种。

  如果没有陶家在背后全力支持,光凭江夏一个郡,根本养不起一千余骑兵。

  帐篷里,刘璟正好遇到了陶利,他也正背着手探望战马的情况。

  “这么晚,二叔还不休息吗?”

  陶利摇摇头笑道:“太兴奋了,反而睡不着。”

  “一路过来没有受到刁难吧!”刘璟又笑问道。

  “刁难总是有,不过一切用钱开道,也就有惊无险了,更重要是分成十几批过来,也没有引起路上守军的注意。”

  说到这里,陶利又轻蔑一笑道:“其实很多人心里有数,不过看在钱的份上,都装聋作哑罢了。”

  “听说汉中最为顺利,是吗?”

  陶利点点头笑道:“我们在汉中有杨松的令牌,一路顺利,沿途所有守军都以为是杨松的生意,没有人敢阻拦。”

  刘璟点了点头,记住了陶利的话,他又上前观察这批战马,战马已经配备了马鞍,不过都是直筒鞍,并有绳套放脚,一侧还有上马的小蹬。

  虽然刘璟知道桥型马鞍和马镫,但现在不能用,曹军骑兵要远远强于南方,一旦传出去,这就使曹军如虎添翼。

  不过,可以考虑使用马蹄铁,刘璟注意到,战马四蹄都是用兽皮包裹,这样虽然可以保护马蹄,但行走非常不便,也容易脱落,从保护战马的角度上说,完全可以使用马蹄铁。

  这批战马对刘璟意义非常,有了这批战马,他便可以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无论冲击敌阵,还是远距离突袭,都将拥有极大的优势,可以说,江夏军的战斗力,因为这支骑兵而飞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此时,他对陶家充满了感激之情。

TOP

0
  第226章 远到的贵客

  千余匹战马没有乘船,而是走陆路返回武昌,早在迎马之前,刘璟便准备好了练马场。

  这座练马场实际上就是原来黄祖的马场,位于江夏书院西面,是一片占地两千余亩的旷野,四周修建有围栏,地面平整,在马场西面,另有一处占地百亩的建筑,有军营、马厩和食料库。

  说起来也是有点可笑,黄祖虽然开辟了一座两千三百亩的练马场,但实际上,他的战马只有三百余匹,还是他花高价从北方买来。

  马场稀疏,他又弄了五百余匹畜力马混杂在其中,事实上畜力马也可用作军马,比如送信、载物,以及士兵普通骑乘行军等等。

  但要上战场鏖战,畜力马就差得太远,无论是速度、耐力、拼杀力和冲刺能力,都远远比不上真正的战马。

  一方面固然是品种不行,另一方面,荆州之地也养不起良马,所以大街小巷,到处是劣马充斥于市。

  可就是这样,黄祖的三百余匹战马和五百余匹畜马还是被江东军洗劫一空,只剩下一座空荡荡的马场。

  刘璟在柴桑时也有一百余匹战马,原属于荆州军,后来带到柴桑,这一百多匹战马本身品种不错,但因喂食粗糙,体质大大下降,最终无法形成骑兵,只能用作训练。

  先期进驻的百余名士兵已经将练马场收拾干净,随着一千余匹战马进驻马场,练马场内顿时热闹起来。

  刘璟站在马场边,注视着马场内的忙碌,马场内此时已被皑皑白雪覆盖,深达一尺,暂时还无法训练。

  刘璟远远地注视着一同前来的南宫索,在路上,他从陶利那里意外得到一个消息,这一千余匹战马都已被阉割,没有一匹种马,羌人不肯把种马卖给他们。

  这让刘璟心中着实有些不悦,尽管他能理解羌人不愿种马外流,但这个结果还是让他失望,他原准备在江夏自己繁殖战马,现在计划被打乱了。

  南宫索扫开了一处雪地,在趴在土上细细地嗅闻,这时,他的一名随从端来一箕马料,是刚刚蒸好黑豆,他随手抓起一把,放在口中细细咀嚼,却摇了摇头。

  刘璟见状,便缓缓走了上去,笑问道:“有什么不妥吗?”

  南宫索连忙行一礼,“这些战马世代生活在甘州和凉州,早已习惯了那边的水土,我很担心它们不适应荆州水土,会出现生病死亡。”

  这句话勾起了刘璟的担忧,他连忙问道:“现在如何?”

  “土质不一样,不过现在正好是冬天,土气收敛,等春天土气蓬勃之时,估计它们已经适应了,问题不大,但食料有点问题。”

  刘璟默默点头,“请说下去!”

  南宫索笑了起来,“养马如养孩,不能太娇宠,也不能太粗糙,光吃黑豆,这些马就太娇贵了,将来行军打仗没有黑豆可吃,它们就会出问题,我建议可以用麦秆切细碎,和黑豆混在一起,五五分,这样粗细搭配,马匹就会长得更加膘壮。

  另外,我这次带来不少最好的紫花苜蓿种子,太守可找水源充足且人口稀少之地,一般是秋天种下,但这里不是很冷,也可在冬天种下,明天春天它们就会发芽生长,战马夏天时就能吃到新鲜的苜蓿,这是它们最爱,这对战马的体质极为重要。”

  刘璟立刻想到了阳新县,那里人口稀少,可以在富水两岸可以种满苜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自己养马的成本,自己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

  刘璟心中对南宫索因种马而产生的不满消褪了几分,他向南宫索深深施一礼,“多谢少酋主帮助,刘璟感激不尽!”

  “不用客气,谁让我和太守投缘呢!”

  南宫索爽朗地笑道:“将来太守一定去凉州做客,我会把太守当做贵客招待。”

  刘璟点了点头,“有机会,我一定去!”

  南宫索仿佛理解刘璟心中的失望,又微微笑道:“再过两年,等我继位了,或许我会卖给太守几匹种马。”

  刘璟也笑了起来,拱手道:“那就先谢为敬了!”

  这时,远处围栏外有士兵高喊:“太守,有要事禀报!”

  刘璟向南宫索抱歉地说两句,转身迎了上去,“什么事?”

  士兵禀报道:“琦公子来了,刘皇叔也来了,已经快到武昌码头,徐长史和磐公子请太守立刻回去。”

  刘琦和刘备来了,这让刘璟有些意外,他连忙吩咐廖化几句,翻身上马,带领几十士兵向武昌城疾奔而去。

  ........

  刘备最初是在长沙找张机看病,借机接近刘磐,但刘表的寿辰打断了他的计划,他不得不返回襄阳贺寿,却正好和刘璟错过,这次刘璟成婚,刘备又禀明了刘表,得到刘表同意,前来武昌参加婚礼。

  刘备也发现了刘表身体迅速恶化,已支撑不了几年,他由此嗅到了荆州即将内乱的先兆,此时他对刘表的几个子侄更加关心,尤其是刘琦,他始终牵着刘备的心。

  但刘琦在南郡,而他刘备在新野,这次刘表过寿,不准刘琦前来襄阳,这便使得刘备没有机会和刘琦接触,这次刘璟婚礼,刘备暗中得到消息,刘琦极有可能会去参加,他也以贺婚为名,赶来了武昌。

  也是巧,刘备的座船刚到武昌码头,刘琦的船也到了,两人意外地在码头不期而遇。

  不过码头上有徐庶和刘磐前来迎接,刘备和刘琦并没有太多交谈,只是很普通的见礼寒暄,但彼此都心照不宣。

  一行人被迎到了武昌县迎宾驿馆内,这里是武昌县乃至江夏郡招待往来高官之所,条件非常不错,有专人伺候,大堂上,众人寒暄几句,都坐了下来,徐庶对刘备和刘琦笑道:“真是很抱歉,我家太守正好去了夏口,估计今天就应该赶回来。”

  刘备点点头笑道:“听说夏口在筑城,规模不小,等回去时我们也顺道去看看,琦公子也可以去看一看。”

  刘琦连忙躬身道:“既然世叔这样说,我一定去看。”

  刘琦又问刘磐,“婚礼筹备得怎么样了?”

  刘磐是长沙郡丞,这次是特地和黄忠赶来参加刘璟的婚礼,而且他收到伯父刘表亲笔信,命他负责筹办这次回礼,刘磐这些天忙碌得脚不沾地,几乎所有事情都是他亲力亲为,好在人手众多,一些重要事情由蒯良做主,所以虽然忙,但还是很顺利。

  “筹办得差不多了,我真是佩服陶家的大手笔,那陪嫁简直让人开了眼界,光粮食就有二十万石,据说还陪嫁了一千匹战马。”

  刘磐言者无心,但听者却有意,徐庶和刘备几乎同时变了脸色,徐庶始终没有提战马之事,虽然这件事迟早瞒不住,但他不想让刘备在武昌看到这些战马,就算知道了,也就是那么回事。

  但刘备却极为敏感,居然陪嫁了一千匹战马,让他眼睛都不由露出羡慕之色,要是他有一支强大的骑兵,这些年也不会败得这么惨,当年糜家也不过陪嫁了几万石粮食和三千万钱而已,这次陶家居然陪嫁了一千匹战马。

  不过刘备城府很深,他没有说话,倒是刘琦眉头一皱道:“陪嫁一千匹战马,这岂不是有僭越之嫌?”

  徐庶呵呵笑道:“也不算什么僭越吧!我们这些好事者喜欢把它说成陪嫁,可一般陪嫁都是雁璧、玄绸、束帛之类,没听说用战马陪嫁,实际上它只是陶家对江夏军队的支持,并非是给太守私有。”

  这时,刘备开口问道:“不知这些战马现在何处?可否让备一观?”

  不等刘磐开口,徐庶接口笑道:“战马还在夏口吧!太守已经去接应了,也不知接到没有。”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随即听见刘璟爽朗的笑声传来,“刘璟不知世叔和大哥到来,怠慢了!”

  众人一起迎了出去,刘备拱手笑道:“闻贤侄双喜临门,为叔特来从新野赶来恭贺!”

  刘璟对刘备印象不错,上次柴桑大战,刘备主动遣赵云来助战,这让刘璟欠了刘备一个人情,在某种程度上,他也不得不佩服刘备会做人,总是能做一些雪中送炭之举,让人不得不领他的人情。

  刘璟深施一礼,“世叔专程从新野赶来武昌,刘璟感激不尽。”

  这时,刘琦也上前笑道:“恭贺璟弟大喜!”

  “感谢大哥!”

  众人纷纷进堂就坐,刘璟忽然看见了赵云,他就站在刘备身后,虽然至始至终他一言不发,但当刘璟向他望来时,赵云轻轻点了点头,嘴角露出一丝笑容,尽管没有说话,但眼睛里却充满真诚的祝福。

  刘璟深深看了赵云一眼,视线随即移开,对众人笑道:“陶家很担心刘氏家族无人来参加婚礼,现在刘氏家族济济一堂,很感谢大家给我这个面子。”

  众人纷纷谦虚,又夸赞刘璟有福,得到了陶家的支持,说到陶家支持,刘备迅速给刘琦使了个眼色,刘琦会意,笑着对刘璟道:“听闻陶家给贤弟陪嫁了一千匹战马,不知战马是否已到?”

  刘璟心中一怔,此事怎么传出去了,他不露声色,笑道:“战马尚在来武昌的路上,过几天吧!不过我带来几匹不错的马,请大家一观。”

  说完,他带着众人向外走去,走到院子里,军士牵来五六匹马,这是从一千匹战马中挑选出来,都是极为雄健的良马。

  刘备是识马之人,他看了一圈战马,忍不住啧啧称赞,“这才是真正的宝马,贤侄,这些战马从哪里弄来?”

  刘璟微微一笑,“世叔若喜欢,可以挑一匹。”

  “贤侄真肯送我吗?”

  刘璟点点头,“早在两年前,我就想送世叔一匹马了,只是一直没有机会,今天借此机会完成心愿,世叔请尽管挑选。”

  刘备知道他说得是阳新县的卢马之事,他呵呵一笑,“既然贤侄有诚意,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他早看中一匹红色的战马,长一丈,浑身赤红,如火一般,虽然比不上关羽的赤兔,但也是一匹罕见的宝马,他将马牵了出来,笑道:“这匹马不错!”

  “世叔好眼力,此马名为赤霞,只有三岁。”

  刘备喜爱异常,连连称谢,刘璟又请刘琦和刘磐各挑一匹,两人皆挑了中意之马。

  这时,刘璟远远看了赵云一眼,笑道:“我给子龙将军也准备了一匹战马,感谢子龙将军救援柴桑。”

  他一挥手,一名士兵牵着一匹浑身雪白的战马走进来,相对于其他几匹战马,这匹战马更加雄健,步伐矫健有力,谁都看得出,这是一匹千里宝马。

  刘璟牵着战马走到赵云面前,将缰绳递给了他,“此马名为飞影,请子龙将军收下!”

  赵云心中如明镜般清楚,刘璟献马给主公和刘氏兄弟,都不过是铺垫,煞费苦心,他的真正目的,是向把这匹马送给自己。

  赵云感受了一种兄弟般的情意,他心中异常感动,脸上却淡淡地笑了笑,“多谢璟公子,赵云收下了!”

TOP

0
  第227章 刘备的远谋

  入夜,赵云匆匆走进刘备的房间,抱拳道:“主公找属下吗?”

  刘备点点头笑道:“听手下你去练马了,怎么样,马力还强劲吧!”

  刘备当然明白,刘璟赠马给自己不过是陪衬,他真正目的是想把那匹白色宝马给赵云,但又怕赵云转给自己,所以才先用一匹赤霞马堵住自己口,与其说他是在照顾自己面子,不如说他是在考虑赵云的处境,可谓用心良苦。

  这说明自己在刘璟心中,远远比不上赵云,虽然此事和他刘备无关,但还是让刘备心里不太舒服。

  他一直就不太高兴赵云和刘璟的深厚情谊,只是为了更深的图谋才隐忍至今,但今天刘璟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厚此薄彼,让刘备的面子有点挂不住了。

  他把赵云找来,本想好好训斥他一番,但话到嘴边,他又吞了回去,依然笑眯眯道:“想不到璟公子如此感恩图报,两年多了,他一直记得你对他的恩德,不容易啊!”

  赵云咬一下嘴唇道:“他虽有恩义,但属下却必须先考虑忠心,他赠送的白马属下不敢接受,属下其实是为主公出去练马。”

  刘备呵呵一笑,摆摆手说:“你过虑了,一匹马而已,既然他送你,你就收下,这也是璟公子的一番心意,你再给我,岂不是不给他面子,再说,你是大将,战马对你很重要,你就收下吧!我没有别的意思。”

  赵云摇了摇头,“属下是臣,怎能和主公同时受马,这有乱君臣之仪,属下不敢收,如果主公不受,属下就把这匹马还给璟公子。”

  刘备叹息一声,“看来是我多事了,好吧!这匹马就当是我赐给你,你就收下吧!”

  赵云单膝跪下,抱拳道:“谢主公赐马!”

  .......

  赵云退下去了,刘备背着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知道赵云有点言不由衷,他看得很清楚,赵云在受马时,目光里充满了感激和欣喜,这会儿又变成了无奈受马,这让刘备心中很是恼火。

  他也知道赵云在其他时候对自己很忠心,但在涉及到刘璟时,赵云的忠心就打了折扣,他看得出,赵云是把刘璟当成了兄弟,却在自己面前故意掩饰,自己若不提,他会把马送还刘璟吗?

  想到这些,刘备心中深深的担忧,现在他和刘璟还没有矛盾,一旦他和刘璟有了矛盾,或者爆发战争,那赵云又会是什么立场?这个问题已经困扰刘备两年,今天又一次深深地让他感到困惑。

  就在这时,一名士兵在门口禀报:“启禀将军,琦公子求见!”

  刘备精神一振,对他而言,刘琦可比赵云重要得多,他来武昌,其实就是为刘琦而来,刘备连忙道:“快请他进来!”

  片刻,刘琦匆匆走进房间,跪下行一拜礼,“侄儿刘琦拜见叔父!”

  刘备连忙扶起他,“琦公子快快请起。”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刘备虽然没有见到刘琦,但他们一直有书信往来,尤其简雍出任南郡主薄后,更加方便了两人之间的交往,他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默契。

  两人坐了下来,刘琦忍不住心中焦虑道:“侄儿照叔父的建议狎妓荒唐,已经引起父亲震怒,蒯公明确告诉我,恐怕父亲立我为世子的可能性不大了,我心里也明白,这次父亲过寿,则命我守南郡,不准去襄阳,恐怕父亲心里已经有了决定,这该如何是好?”

  刘琦狎妓荒唐并非是他本意,而是刘备献的计,刘琦虽然不太情愿,但出于对刘备的信任和崇敬,他还是照做了,却没有想到引来这么严重的后果,甚至立世子无望,使他慌了神。

  这件事他一直压抑在心中,今天见了刘备,便忍不住倾吐出来。

  刘备自然心知肚明,他微微一笑道:“公子不必担心,事实上,就算你勤政自律,你也争不过琮公子,当年重耳可争得过申生否?

  有蔡家全力支持,有蔡夫人枕边暗助,加上你父亲年迈,不复当年的精明,他迟早会立琮公子为嗣,你争不过。”

  刘琦低下头,良久,他深深叹息一声,“可是心中总觉得窝囊。”

  “琦公子为何有此感,一次挫折,就由此颓废,这可不是做大事的胸怀,我这一生不知失败多少次,可我从未失去信心,琦公子,你要向为叔学一学啊!”

  刘琦幡然醒悟,起身深施一礼,“侄儿知错了!”

  刘备笑着摆摆手,“坐吧!”

  等刘琦坐下,他意味深长道:“我让公子行荒唐之事,就是为了让州牧和蔡氏迷惑,以为公子是无用之人,假如公子在南郡励精图治,操练兵马,你觉得州牧会让你们兄弟二人日后相残吗?”

  刘琦默默点头,叔父说得对,父亲如果传位给二弟,发现自己厉兵秣马,他是绝不会允许荆州内战,必然把自己调离南郡,自己的荒唐无稽确实可以迷惑住父亲。

  刘备见他已经理解,又笑眯眯道:“我和你父亲谈过,虽然没有明说,但我发现你父亲也很矛盾,一方面他不希望荆州内战,兄弟相残,但另一方面,他又怕你没有根基,琮公子可以轻易杀你,所以他决心把你放到南郡,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态度至关重要,如果把握好这个度,牢牢控制住南郡,这就需要你的智慧。”

  “侄儿不知该怎么办?”

  刘备笑道:“其实你做得很好,你主动提出回襄阳任职,这就是明智之举,让你父亲觉得你并不在意南郡,同时他也不会让你回襄阳,以免爆发兄弟内斗,以后就照这样做,就没有问题了。”

  刘琦沉思良久,又道:“如果我一味的昏庸,那军队怎么办,我怎么控制军队?”

  刘备眯眼笑道:“这个就需要借助外力了,如果公子信得过我,我可以推荐云长来助公子一臂之力。”

  刘琦叹了口气,“有云长相助固然好,但就怕父亲不肯。”

  “这个无妨,公子可以上书州牧,劝说他不要太相信我,要提防刘备的狼子野心,在这种情况下,我推荐云长南下夷陵,名为军侯,实际上替你练兵,另外监视你的张彦虽是蔡瑁手下,其实是贪贿赂之人,你可用重金封住他的嘴,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刘琦心中感动,垂泪道:“叔父大恩,让侄儿怎么回报?”

  “贤侄不要担心无法回报我,我在信里也说过,等贤侄坐上了荆州牧,可出兵助我取南阳和上庸,我要拿下汉中作为基业,实际上,我助贤侄就是助我自己。”

  刘琦重重点头,“刘琦绝不会辜负叔父,一定出兵相助!”

  .........

  今天赵云心中有一点难受,他知道主公对自己动了疑心,从两年前,主公就反感他和刘璟过深,为此他也刻意冷淡和刘璟的关系,一年多来,他几乎和刘璟没有什么往来。

  而上次主公去长沙治病,路过柴桑,也是主公让他去探望刘璟,包括后来支援柴桑之战,也是主公的安排,可今天因为一匹马,主公又开始对他不满了。

  主公明明知道在汝南是刘璟舍命救了自己,也知道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可为什么他就不能容忍自己视刘璟为弟?难道自己视刘璟为弟就会背叛他吗?

  赵云心中忍不住对刘备有了一丝埋怨,他觉得刘备不理解自己,甚至有点不相信自己,赵云今年也三十多岁了,南征北战多年,至今没有再成家,跟随刘备也没有一天好日子,大部分时间都在败亡中逃跑,这些他都不会埋怨,忠诚地跟随着刘备。

  但赵云毕竟也是人,当他的忠诚不被理解,甚至还遭到主公怀疑,他心中的沮丧也就可想而知了。

  赵云不知不觉走到城墙前,守城士兵都认识他,没有阻拦他,赵云慢慢上了城头,他站在女墙旁,凝视远处黑黝黝的大江,目光又向遥远的北方望去,一直望到了故乡。

  他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想到自己惨死在乱军中的妻儿,想到了已经仙去的师父,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之感充满了他的内心,不知不觉,赵云已是泪流满脸。

  “娘!”他声音嘶哑,低低地呼唤早已逝去母亲。

  .......

  “什么!你想回家乡给父母扫墓?”刘备惊讶地望着跪在地上的赵云,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属下昨晚梦见了母亲,这是母亲催促我回去祭祀了,属下已经有十年没有给父母扫墓,恳求主公准许我回一趟家乡。”

  刘备沉默良久,也叹了口气,“今天是我不对,我向你道歉!”

  “不!”

  赵云连忙摇头,“那件事是属下不对,属下不该受马,现在主公转赠给我,属下已经心安了,属下想回乡扫墓和此事无关,在新野时,我就有这个念头了。”

  刘备默默注视他半晌,又问道:“那你几时回来?”

  “快则两月,晚则三个月,属下一定回来。”

  刘备无奈,他自诩孝道,岂能不准部下给母亲扫墓,只得点了点头,“好吧!你带上两个弟兄,自己一路当心。”

  赵云默默点头,“属下会当心,多谢主公,今晚就出发,请主公替我转告璟公子,我不能参加他的婚礼了,很是抱歉!”

  “你去吧!我会替你转告。”

  赵云行一礼,慢慢退了下去,刘备望着他走远,心中仿佛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皆有,半晌,他也长长叹了口气。

TOP

0
  第228章 成婚

  从婚礼的前一天开始,武昌城内便渐渐热闹起来,燃放爆竹一声接着一声,空竹筒放在火中燃烧,发出清脆的裂爆声,驱除妖邪和污秽,这种燃竹风俗在中原喜庆日子必不可少。

  到了中午时分,随着迎亲队伍出现,武昌城内万民空巷,几乎所有人都跑上大街,夹道欢呼迎亲队伍的到来。

  汉朝的婚嫁一向以奢靡而著称,连普通人家也车軿各十,骑奴侍僮,夹毂节引,攀比之风日盛,一次婚嫁下来,破产人家不计其数,强求一时面子,背后却苦不堪言。

  这种风气到了三国时代,由于民力贫困,无力承担奢靡耗费,已经渐渐开始趋向务实,量力而行,往往一辆牛车跟着三五名亲戚,便可以迎亲了。

  而北方曹操也崇尚简朴,严禁奢侈,北方婚礼奢靡的风气渐渐改变,但荆州地区受战争影响较小,民间普遍有积蓄,加上刘表讲究颜面,故荆襄婚礼攀比之风还相对严重,但比起两汉时期的攀比奢侈,还是已经收敛了一些。

  这次刘璟成婚,也效仿曹操,摆出了励精图治的姿态,他对百官和诸将再三解释,钱粮耗费当用于军队和士卒,不宜在一场婚礼中耗费,他的态度赢得了百官和诸将的共识,所以这次刘璟成婚,也是以身示民,力求节俭。

  在万民的欢呼声中,一队三十余辆牛车组成的队伍缓缓驶来,由百余名士兵充作仪仗,跟随在牛车左右,一队鼓乐声在前面开道,鼓乐喧天,热闹异常。

  除了第一辆迎新娘的牛车有锦缎扎篷外,其余牛车皆是平板大车,上面满载着各种聘礼,布帛、丝、羊、酒、雁、米等三十余种,并用红带绑好,上面封上‘六礼文’,也就是各种吉祥之语。

  聘礼早已经送去女方家,只是在迎亲时再拿出来摆游一次,在队伍最前面,新郎刘璟则骑在高头骏马之上,他头戴新郎高冠,身着大红色喜袍,腰束黑色革带,显得精神抖擞,他满脸笑容地向四周民众拱手施礼,迎来一片片欢呼声,

  坦率地说,刘璟的迎亲排场只和中户人家相当,和他的身份相比略显寒酸,但这是一个标杆,他这样做了,那江夏官员迎亲嫁娶都不能超过他的标准,有官员带头,民众必然会效仿,或者是不敢僭越,江夏嫁娶的奢靡之风自然就刹住了。

  江夏的节俭之风兴起,那么荆州的风气也渐渐会改变,这就叫上行下效,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按照规矩,男方家属也要跟随迎亲,但刘琦和刘备没有随同,而是由刘磐、刘虎兄弟陪同刘璟前往陶家,一行人浩浩荡荡向陶府而去。

  陶府位于武昌城西,是一座占地八十亩的大宅,这几天,陶家上下百余口人已经在前两天从柴桑过来,包括陶湛出嫁到江东的姑姑及大姐也从东吴赶来。

  房间里,陶湛穿着新娘的盛装,已经静静地坐了两个时辰,虽然刘璟迎亲力求简朴,但对陶家而言,一些基本的东西不能少,除了让天下人震惊的所谓陪嫁外,还有就是新娘的装束和真正嫁妆。

  汉朝还没有固定的新娘装,没有凤冠霞帔,也没有什么盖头,一切装束都由各家自定,大多以华丽为主调,蔡邕就曾形容新妇装,‘丽女盛饰,晔如春华’。

  富裕人家新娘是‘衣皮朱貉,繁路环佩’,而普通人家新娘则是‘长裙交袆,璧端簪珥’。

  陶湛梳着高髻,头上缀满珠翠,一根碧玉步摇斜插于发中,显得珠光璀璨,映颜如月,今天她特地画了妆,脸上敷了薄薄一层粉,面赛芙蓉,唇色朱樱一点,更显得她娇媚动人,顾盼生辉。

  她内穿一件玄色长裙,外套貂皮氅,领间围一条罕见白狐皮,脚穿系五彩带的鹿皮靴,更显得她风姿卓约,有一种国色天香之美。

  今天是陶湛大喜之日,她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期待,更有一种少女初为人妇的羞怯,房间里,除了两个贴身丫鬟阿娇和小包子外,便只有陶湛的姑姑和长姐。

  陶湛有两个姑姑,一个是从小教她易容术的小姑,已在三年前病逝,再有就是嫁到江东陆家的大姑,还有就是长姐陶敏,陶湛母亲已经病逝了,所以就由大姑担起了母亲长辈之责。

  大姑陶氏走了过来,笑着对她道:“昨晚我给你说的事情你都记住了吧!”

  陶湛羞涩地点点头,那些事情她记得很清楚,今晚就要发生了。

  这时长姐陶敏端着一只银盘走上前,银盘里是两根丝线,陶氏叹息一声道:“按理应该是母亲替你开面,但母亲不在,便由我来做了。”

  开面就是少女出嫁时,将眉眼间一些散乱的毫毛拔去,使脸面更加光洁,区分少妇和少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她是否开面,开面很简单,不用镊子,就用两根丝线绞掉毫毛。

  “多谢阿姑了!”

  陶湛慢慢扬起脸,陶氏小心翼翼地将她眉眼间的几根散乱毫毛一一拔掉,这时,远处传来了鼓乐声,一名丫鬟飞跑上楼,兴奋地大喊:“来了!来了!”

  陶湛顿时紧张起来,心中怦怦乱跳,她拉着长姐的手怯声道:“阿姊!”

  陶敏轻轻拍了拍妹妹的手笑道:“你又不是不认识他,那么熟悉的人还怕什么?”

  旁边大姑也有些感叹道:“初为人妇都这样,不过你不用伺候公婆,是你最大的幸运,令很多人羡慕,前年庐江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双双自尽,就是因婆媳不和,至今令人嗟呀叹惋,九娘,希望你能操持家业,为夫分忧,早生子嗣,也对得起公婆之灵。”

  陶湛默默点头答应,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心情,是喜还是悲,是幸福还是紧张,这一刻她的心中变得一片空白。

  迎新队伍在新娘府上呆的时间并不长,和后来的隋唐不同,隋唐是夜间迎亲,要吟诗拜门,每到一处都要吟诗,还要接受女方三姑六婆的盘问,最后以贿赂而脱身(有兴趣者可参见拙作天下枭雄中元庆娶妻)。

  而汉朝的迎亲则比较简单,主要活动在男方家中,一般是中午迎亲,女方家为迎亲队准备午饭,同时要给每一个人喜钱。

  所以今天无论担任仪仗的士兵,还是鼓乐手,都是他们最欢喜的日子,陶家给他们每人十两黄金的喜钱,这足以让他们夜里欢喜得睡不着觉。

  内堂里,刘璟坐在中间,前面是陶家老家主陶烈,两边是陶湛的父亲陶胜,叔父陶利,还有从江东赶来的三叔陶峻,这是迎亲中重要一环,女方长辈对女婿的托付,接下来还要对女儿进行训诫嘱咐。

  “九娘从小娇养,年少懵懂,尚不懂人情世故,还望孙婿多多包涵,多多宽容,也希望你们能相亲相爱,患难与共,若有困难,陶家一定会鼎力相助......”

  刘璟重重磕一个头,“孙婿记住了!”

  .......

  “吉时已到,新人出发!”

  随着傧相刘虎一声高喊,顿时鼓乐齐奏,六名丫鬟前后左右执画扇,遮掩着新娘出来,阿娇和小包子一左一右,扶着新娘微步徐行,上了宽大的牛车。

  在鼓乐声中,刘璟率先出发,牛车紧跟其后,后面的牛车上已经不是聘礼,而是各种嫁妆,彩帛绸缎、衣裙箱笼,又有二十名陶家仆佣跟随。

  车队沿着原路,浩浩荡荡向新郎府驶去。

  刘璟在武昌城有了自己的房宅,紧靠郡衙,是一座占地约三十亩的中宅,这是江夏太守官宅,历任太守皆住在这里。

  府宅分为三进,外宅是给仆佣下人居住,中堂则是会客起居之地,而内宅则是主人私人住所,还有一个内花园和一片占地三亩的池塘,清新雅致,步步生景。

  今天的婚礼便在中堂举行,汉朝婚宴十分隆重,钟鼓五乐,歌舞数曹,刘璟虽然力求节俭,去掉了歌舞和音乐,但必要的酒宴还是不能少。

  从新娘进门到拜堂成婚,其间种种礼仪繁杂,各种规矩严格,这里就不一一叙说。

  一直欢娱到傍晚,喝得满脸通红的新郎才被送进了洞房,此时,新娘陶湛已经坐在床榻前等候了近一个时辰。

  洞房里门窗早已严闭,温暖如春,内外房间里点着喜烛,墙上挂着斗大的喜字,床榻上铺着上好锦缎,帐帘低垂,在小桌上摆放着酒壶杯盏。

  刘璟关上门,笑着走上前,在陶湛身边坐下,歉然道:“被他们抓住,非要逼我喝酒,多喝了几杯,娘子莫怪。”

  陶湛抿嘴低声笑道:“可被棰杖?”

  棰杖新郎是东汉乃至三国婚礼中最流行的戏谑方式,但棰杖过火往往会出人命,陶湛也是有点担忧。

  刘璟一笑,“他们都知道,谁敢杖我,明日我必百倍还之,所以没人敢乱来。”

  陶湛嫣然一笑,取了两个酒盏,伸出涂有鲜红豆蔻的芊芊玉指,拎起酒壶倒了两盏酒。

  “夫君可愿饮我的一杯酒。”

  刘璟笑道:“换个法儿我就喝。”

  “什么法儿?”陶湛不解。

  “这样!”

  刘璟让陶湛端起酒盏,两人手臂相穿,陶湛顿时明白了,她脸蓦地通红,娇羞无限地和夫君喝一盏交杯酒。

  刘璟放下酒盏,站起身将陶湛搂入怀中,亲吻着她的樱唇,低声道:“今天激动吗?”

  陶湛轻轻点头,眼波朦胧起来,刘璟抄起她的腿弯,将她横抱在怀中,快步走进内室,笑道:“这是我家乡的规矩,新娘上床不得沾地,而且身上不得有一丝一缕。”

  陶湛听到不得着衣,顿时羞得埋进他怀中,低声道:“把灯烛灭了!”

  刘璟放下她,走到桌边忽地吹灭了灯烛,转身想替她脱罗裙,却摸了个空,只听见陶湛在帐中吃吃低笑:“哪有这种规矩,休想骗我!”

  话虽是这样,但她想到自己今晚将除尽罗裙,赤身躺在夫君身边,她中羞涩万分,又想到了姑姑说的那件事,心中更是紧张得怦怦直跳。

  她慢慢躺下,闭上了眼睛,等待着那一刻的来临。

  刘璟躺在她身旁,温柔地吻着她的唇,轻轻地解开她的衣襟,手慢慢探入她裙子,他们相恋两年,刘璟第一次抚摸到了她那无比光滑细腻的柔嫩玉体......

  洞房花烛夜,鱼水交融时,建安八年的最后几天,一对新人在一片祝福声中结合。

TOP

0
  第229章 谋士之争

  时间又过了三年,建安十二年初春,有异星出现在北斗星座,天下人议论纷纷,是年必有君主亡故。

  二月初,荆州传来消息,荆州牧刘表病重,恐不久于人世。

  邺城,这里原是袁绍都城,曹操在建安九年夺取邺城后,为了控制河北,遂迁都于邺城。

  刘表病重的消息终于传到了邺城,而曹操刚从淳于返回邺城,大封功臣二十余人,这就意味着河北大局已定。

  此时,曹操正考虑东征乌桓,但荆州传来的消息却打乱了他的计划。

  丞相府大堂之上,曹操紧急召集数名心腹谋士商讨荆州对策。

  此时河北袁氏兄弟已平,但隐患尤在,袁尚、袁熙兄弟尚未被彻底歼灭,他们勾结乌桓,企图借乌恒之力席重夺河北。

  曹操准备东征乌桓,却遭到了众将的一致反对,众将们皆说,袁氏兄弟不过是逃犯,乌桓是寡恩薄义之徒,岂会受袁氏兄弟利用,若大家远离中原,一旦刘备乘虚攻打许都,大军救之不及。

  众说纷纭,就在这个时候,南方出现了机会。

  大堂内,曹操显得有点焦躁不安,背着手来回踱步,按照他的计划,他必须要完全平定河北之患后才考虑南下荆州,现在刘表病重,必然会引发诸子争位,正是攻打荆州的千载难逢之机。

  他忍不住又取出蔡瑁写来的信,‘刘荆州病重,蔡氏执掌军权,瑁愿献荆州于丞相,望曹军早日南下,不复为盼。’

  很显然,趁现在蔡瑁掌权之时南下,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夺取荆州。

  可乌桓不灭,袁氏不除,又必会生成后患,那如何选出一个最好的方案,三面皆能顾及呢?

  曹操目光投向众谋士,先落在程昱身上,他见程昱面带微笑,手执羽扇,显得胸有成竹,便笑道:“仲德先说说吧!”

  程昱在所有人中,年纪最大,但精神却最好,红光满脸,精神抖擞,和身旁的郭嘉形成鲜明对比。

  程昱微微一笑,“自古以来皆是北强南弱,刘表虽然病重,是可能引发荆州内乱,可在我看来其实意义不大,就算刘表康健,荆州弱小之地,又怎能抵挡北骑王师,相反,乌恒有数十万铁骑,在袁绍时期便虎视河北,袁氏兄弟求助于他们,实则引狼入室,还有辽东公孙康,也是野心勃勃之辈,丞相舍强而谋弱,只怕刚得荆州,又失河北,得不偿失也!”

  旁边荀彧也道:“仲德说得极是,我们其实并不担心袁氏兄弟,担心是乌桓,十年前,乌桓人趁中原大乱,趁机掳掠汉民十余万户,极有可能袁氏兄弟与其达成共谋,乌桓要子女金帛,袁氏要河北土地,一旦我们南顾,乌桓铁骑必然趁虚而入,席卷河北,丞相悔之晚矣。

  而蔡瑁分明阿谀之徒,企图背主求荣,说话多有夸张,他所谓执掌军权,不过是襄阳之兵,南郡在刘琦手中,江夏被刘璟所占,长沙实控于刘磐,蔡瑁如何能献荆州?

  不如就等他们内讧,丞相利用这个时机征讨乌桓,彻底稳住河北局势,回头再考虑荆州,或许荆州势弱,只须一支奇兵便可占领荆州,何须丞相劳师远征?”

  荀彧是曹操的心腹谋士,同时也是汉室王朝的忠诚维护者,这便是他和曹操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

  这次曹操大封功臣,尤其重视荀彧,不仅食邑增加一千户,同时还要加封他为三公,远远高于其他谋士,甚至高于程昱和郭嘉。

  荀彧心知肚明,与其说这是曹操对自己的封赏,不如是曹操对自己的试探,他坚决不受封赏,先后推辞了十余次,才最终让曹操撤销了这个决定。

  正是荀彧对朝廷有一种特殊的忠诚情节,所以在荆州和乌恒之间表现得格外坚定,支持曹操对异族的征讨,反对攻伐荆州。

  曹操很明白荀彧的心思,但也没有多说什么,又将目光落在后座的贾诩身上,他见贾诩虽然一言不发,但脸上神情明显不太赞同,便点点头笑道:“文和不要总是沉默,不妨也谈一谈。”

  曹操帐下四大谋士是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这四人也是他的心腹,对他们言听计从,而贾诩虽然有谋,但还不属于曹操的心腹,加上他的旧主张绣尚在,所以曹操对他的信任略有不足。

  不过贾诩虽然不能和四大谋士相比,但他熟悉荆州,又在建安七年参加了新野之战,恰好荀攸去许都催粮,所以曹操把贾诩找来共商军机大事,顶了荀攸的位置。

  贾诩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资历还不足以跻身核心决策圈,尤其在新野兵败后,他自觉惭愧,所以这几年表现得很低调,一般都不会参与军务决策,即使偶然参加,也尽量不发表意见。

  但此时他被曹操点名,而且含蓄地批评他总是沉默,贾诩不得不起身道:“诩言恐怕会误丞相决策,所以不敢言。”

  “文和这话就不对了,我有什么话不能听?且说说看。”

  贾诩只得硬着头皮道:“荆州局势也不是我们想的那样简单,刘琦、刘琮兄弟乃懦弱无能之辈,蔡瑁也不必放在眼中,臣担心是刘璟和刘备,这两年刘璟励精图治,兵精粮足,又和江东和解。

  而刘备野心勃勃,暗助刘琦,迟早会吞并南郡之兵,若丞相不早图谋,被此二人坐大,再加上江东联盟,那时再攻荆州,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贾诩的话拨动了曹操的一根心弦,那就是刘璟,曹操怎么也想不到,当年那个在乱军中逃脱的少年在进入荆州五六年后,竟然成了荆州最强大的力量。

  他得到荆州的情报,刘璟已拥有精兵一万八千人,战船千艘,其中两千精锐骑兵和一支五百人的重甲步兵。

  而刘琦虽然拥有三万军队,战斗力却不如刘璟,不过有关羽父子替刘琦操练兵马,南郡军队也不容小觑。

  贾诩说得也对,一旦丧失机会,让刘璟和刘备坐大,再打荆州也不那么容易了。

  这让曹操心中又有了一点纠结,这时曹操感觉贾诩并没有完全尽言,似乎还有什么话没有说出来。

  他看了一眼程昱,发现程昱眼中明显有了不悦之色,他心中顿时明白了,恐怕贾诩是不想和程昱、荀彧等人发生矛盾。

  曹操点点头,对众人笑道:“这件事让我再考虑考虑,大家先回去吧!”

  众人纷纷起身告辞,曹操待众人散去,又悄悄命令侍卫把郭嘉和贾诩找来。

  书房里,郭嘉和贾诩先后坐下,今天郭嘉在大堂上没有发言,这和他身体虚弱有关,从去年冬天郭嘉便病倒了,虽然稍有起色,但依旧没有痊愈,身体十分虚弱。

  贾诩似乎明白丞相找自己来的意图,他坐在一旁微笑不言。

  这时,曹操先问郭嘉,“奉孝觉得是先征乌桓,还是先征荆州?”

  郭嘉微微一笑道:“丞相欲征荆州,请问有多少擅水战的军士?”

  这一句话便将曹操问住了,北人不擅水战,一旦刘璟距江而战,恐怕兵力再多也无济于事。

  郭嘉又接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丞相南下,并非对付荆州一家那么简单,正如文和所言,刘璟和江东交好,我们极可能会遇到孙刘联军,这种情况下,若仓促南征,胜负难料,属下建议,南征还是从长计议更好。”

  沉思半晌,曹操叹息道:“诸将皆不同意北征乌桓,奈之如何!”

  郭嘉又淡淡道:“诸将不过是征战疲劳罢了,不肯再远征,其实丞相也不用耗费钱粮大举出征,属下闻易县粮草颇多,可以易县为后勤重地,兵贵神速,丞相可率轻兵千里突袭,打乌桓措手不及,属下向丞相推荐田畴为向导,此人熟悉乌恒地形,有他在,胜机可先占一半,打完乌桓也就是夏天,正好休息士卒,操演水军,明年初可南下荆州。”

  曹操默默点头,郭嘉的建议说到他心坎上去了,这就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沉思良久,曹操又问另一件让他担心的事情,“可刘备会不会趁机袭击许都呢?”

  郭嘉冷笑一声道:“仅凭刘备一己之力,偷袭许都纯属痴人说梦,除非他能说动刘表,可刘荆州身体康健时尚不肯出荆州一步,现在快死了,又怎肯将军队外派,襄阳兵力空虚,南郡、江夏趁机偷袭襄阳怎么办?丞相根本不用考虑偷袭许都的可能。”

  这时,贾诩在旁边接口道:“刘表是不会,但刘璟难说,军师别忘了他手上有两千骑兵,听说都是精锐的河西战马,从夏口北上,一路都是平原,三天便可抵达许昌。”

  郭嘉脸色一变,回头对贾诩道:“只要沿途多加警惕,及时防御,骑兵来了也无意义,他们无法攻破许昌城,况且刘表病重,刘璟心思应在襄阳,不会顾及许都,甚至刘备也不会考虑许都,文和过虑了。”

  贾诩依然摇了摇头,“这是因为军师不了解刘璟此人,他的心思可不在襄阳,他的心思是在天下,军师实在是小看了此人。”

  “文和误会了,我并非小看此人,实在是偷袭许都事小,征讨乌桓事大,岂能因小而废大?”

  “我并没有误会,是奉孝太小看偷袭许都了,就算拿不下许都,拿下陈留如何?或者拿下洛阳,到时刘璟振臂一呼,就怕中原震动,引发军心不稳,甚至有不满丞相的异心者趁机兴风作浪,使中原再陷战火。”

  曹操见两人意见不一,便笑道:“先不要争论,各说各的理,奉孝请继续说下去。”

  言外之意,就是要贾诩暂时不要打断郭嘉,贾诩心中冷笑一声,不再多言,他发现无论程昱、荀彧还是郭嘉,都没有把刘璟放在心上,都有轻视之意,倒是丞相很看重此人。

  郭嘉也意识到了问题严重,他沉思片刻道:“或许可以这样,我们增兵南阳,牵制荆州之军,也包括牵制刘璟,若形势危急,直接绕过新野,攻占樊城,兵指襄阳,刘表必然会向刘琦、刘璟求援,这样,许都无恙也!”

  曹操点点头,又问贾诩,“文和以为呢?”

  贾诩沉思片刻道:“拿下樊城可以,我赞成奉孝之谋!”

  “好!”

  曹操慨然应允,对郭嘉道:“我命曹仁为主将,曹洪、于禁为副将,李典、乐进为先锋,增兵三万于南阳,同时征发三十万民夫在邺城北挖掘玄武池,三个月内必须完工,奉孝看如何?”

  郭嘉笑了笑,“武略足矣,尚缺文济!”

  曹操恍然,又笑着向贾诩望去,贾诩心里明白曹操之意,只得躬身道:“臣愿为丞相效力!”

  曹操点点头,“文和可为参军中郎将,辅佐曹仁,若能牵制住刘璟骑兵北上,大功一件。”

  “臣遵令!”

  等贾诩退下,房间里只剩下郭嘉和曹操两人,郭嘉这才低声对曹操道:“丞相欲伐刘表,朝廷内必有异动,属下建议先肃整朝纲,再议南征之事。”

  曹操眼睛眯了起来,缓缓点了点头,他心里明白,荆州是朝中很多人最后的希望,他确实需要杀鸡儆猴。

[ 本帖最后由 ai185210119 于 2013-8-29 15:40 编辑 ]

TOP

0
  第230章 商船出事

  --

  

  建安十二年的武昌城和三年前相比并没有什么变化,不过人口却少了,有近两成的人迁去了新落成的夏口城。

  夏口城实际上是一座军城,城内大部分居民都是军队家属,而城外的大部分土地都是军田,以几乎为零极低的税赋维持着江夏军队的荣耀。

  刘璟的军队早已突破了三年达成的妥协,达到一万八千人,仅仅靠一个江夏郡,是养不活这么庞大的军队,关键还是依靠陶家的支持。

  可以说,一座夏口城完全是由陶家支援建筑起来,在江东军撤离武昌时,掠走了官仓所有的库存钱粮。

  陶家庞大的商船队活跃在漫长的长江线上,西至巴蜀,东达余杭,每年获取滚滚利润。

  而这些利润大部分都源源不断兑换成粮食运回江夏,支撑着刘璟巨大的军队和民夫开支。

  黄昏时分,一支从夏口驶来的军船队正缓缓地抵达武昌码头,码头上,梳着堕马髻,穿着一身淡紫色长裙的陶湛正翘首以盼。

  成婚三年,在爱情的滋润下,陶湛变得更加美貌艳丽,更多了几分少妇特有的娇媚,她的身材依旧是丰满而不失苗条,肌肤白腻,富有弹性。

  不过陶湛也有心事,那就是他们至今没有孩子,她已经十九岁,正是生育孩子的最佳年龄,对孩子的期盼,一直是她的一块心病.

  随着大船靠岸,在码头上做事的船工顿时忙碌起来,旁边小包子指着几名下船的人,兴奋得高声大喊:“夫人,我看见了,公子下来了!”

  如果要评比驻颜有术奖,小包子无疑可以获得最高金奖,她今年十五岁了,可模样儿还是和五年前没有区别,白胖胖的圆脸,又圆又大的眼睛,圆润的小口,性格也没有变,总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不过她倒长高了一截,身材也有了少女的起伏和丰满,略略有了一点心思,她不准别人再叫她小包子,必须叫小包娘,但刘璟却叫她小包子习惯了,改不过来,她也无可奈何。

  汉朝对女子一向宽容,女子可以出门,可以去公共场合,可以和男子交往,更重要是,可以离婚或者丧夫后改嫁,对方也毫不嫌弃。

  比如焦仲卿只是小吏,他被迫休妻后,他的妻子甚至可以改嫁给地位更高的太守之子。

  再比如三国演义中,赵范愿将寡嫂许给赵云为妻,这其实是很正常之事,赵云可以嫌其貌不美,可以嫌对方年纪大,但就不能嫌对方失节,那只能是作者的个人之见。

  再比如平阳公主,尽管她已连嫁二夫,但还是可以三嫁给大将军卫青,这固然有公主身份的因素,但更多是社会习俗使然,皇室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平民百姓。

  就连千古传诵的文君夜奔,她的身份也是寡妇,同样嫁给尚未娶妻的司马相如。

  不过社会宽容并不等于女子可以随意交友,不管名节,尤其是有身份的女子,在成婚后,一般都不会再和异性男子往来,这也是对自己丈夫的尊重。

  只是不像后世那样,整天被关在家宅中,她一样可以去走亲访友,一样可以出门远游,这种对女子的宽容一直延续到唐朝,甚至北宋,直到南宋程朱理学兴起后,才最终禁锢了女人。

  陶湛是太守之妻,她自恃身份,自然有她的礼仪,这次刘璟去夏口和柴桑视察城池防御,足足去了一个月,她相思益重,得到丈夫要回来的消息,她便亲自来码头迎接。

  刘璟也一眼看见了妻子,他心中欢喜,快步走了上来,上前拱手笑道:“让娘子久等了。”

  陶湛抿嘴一笑,“夫君是要先去郡衙看看,还是直接回家?”

  刘璟看了看天色,已是傍晚了,尽管他有事要找苏飞商议,但估计他现在也应该回家了。

  “娘子亲自来接,怎么能不回家?”刘璟笑嘻嘻道。

  陶湛知道他是因为天色已晚才跟自己回家,不过她没有说破,笑着走到马车前,刘璟扶她上了马车,马车向府宅驶去。

  马车里,刘璟长长伸了个懒腰,闭上眼睛笑道:“外面跑了一个月,着实有些累了。”

  “夫君是有点变黑了。”

  陶湛取出手巾给他擦擦汗,笑道:“这可是初春,夫君居然能变黑,我可以想象,一定天天在阳光下直晒。”

  “可不是,城池要增加防御武器,事关重大,马虎不得,所以亲力亲为,忙了一个月。”

  “嗯!好像蛮辛苦的,还瘦了几斤,晚上炖只老母鸡给你补补。”

  “不用炖鸡,用你来补补就行了。”刘璟有些暧昧地笑道。

  陶湛轻轻掐了他一把,刘璟这才忽然想起,小包子就坐在后面,他连忙转移话题,“娘子这段时间在家忙什么?”

  陶湛依偎在刘璟怀中,轻轻叹息了一声,虽然她没有说,但刘璟却明白,一定和求子之事有关,他心中歉然,紧紧搂了搂妻子的肩膀。

  这时,陶湛坐直身子,低声道:“有一件事,我想问问夫君同不同意?”

  “什么事?”

  “前天父亲来找我,说祖父和长沙太守张机有旧交情,祖父想请张机来替我诊脉,不知夫君是否同意?”

  张机就是张仲景,他医术自然高明,只是刘璟知道,这种事情往往是出在男人身上,看得出,陶家也为陶湛无子之事非常着急。

  刘璟笑了笑,“如果张太守愿来,当然可以,不过应该是先替我诊脉,九娘,不要再为这件事烦恼了,顺其自然。”

  陶湛心中暗暗叹息一声,这种事关系到女人一生的幸福,她怎么能不烦恼,不过心里虽烦恼,她也不想表现出来。

  陶湛又勉强一笑问道:“这次夫君回家,暂时没有再出去的打算吧?”

  “暂时应该没有!”

  刘璟话音刚落,一名士兵从远处奔来,急声禀报道:“启禀太守,陶家商船出事了!”

  陶湛惊得‘啊!’的一声,紧紧握住了刘璟的手,刘璟拍拍她的手,安慰她一句,随即沉声问道:“出了什么事?”

  “好像是有商船被荆州水军击沉,具体情况小人不明,魏将军请太守去军衙。”

  “我马上就来!”

  刘璟心中既十分恼火,同时也有几分不解,三年来,他们和荆州水军一直相安无事,今天水军居然对陶家动手了,这是什么缘故?

  他又对陶湛道:“我要去一趟。”

  “夫君快去吧!估计我父亲也在那里。”

  刘璟下了马车,翻身上马,催马向军衙疾奔而去。

  江夏军衙和郡衙已经分开,军衙位于城东,全称是江夏督都军事府,刘璟从前年开始也兼任江夏都尉,以都尉名义掌握了军权。

  片刻,他来到了军衙,翻身下马,快步走进大堂,只见陶胜俨如热锅上的蚂蚁,焦急万分,魏延和徐庶则在一旁低声安慰他,已经派人去通知太守,太守很快就到。

  “岳丈大人,发生了什么事?”刘璟快步走进了大堂。

  陶胜急忙上前道:“贤婿啊!就是上次所谈种马之事,我们从河西搞到了十几匹上等种马,不料在宜城县被荆州水军拦截,抢走了种马。”

  三年前从河西贩来一批战马,但羌人却使了心眼,将所有的公马阉割,尽管军队中的战马确实是需要阉割,但羌人的目的却是不想让种马外流。

  接下来的三年中又陆陆续续买来数百匹战马,都是阉割后的马匹,刘璟一心想要几匹上等种马,便将此事托付了陶家。

  不料种马千辛万苦才弄到,却被荆州水军拦截了,刘璟当即脸色大变,回头问魏延道:“不是有军船护卫吗?”

  魏延叹息一声,上前禀报,“我们派出的十艘护卫战船也遭到荆州水军围攻重创,五艘战船被击沉,三十几名弟兄阵亡,还有不少弟兄落水,下落不明。”

  刘璟捏紧了刀柄,心中杀机迸发,好一个张允,竟敢杀他的人,抢他的马,活得不耐烦了。

  他回头对参军董允令道:“董参军,传令立刻点兵,备两百艘战船,五千军队!”

  旁边魏延吓了一跳,连忙上前劝道:“太守,此事来得突然,对方用意不明,或许就是引我们出兵,不可鲁莽行事。”

  刘璟点点头,“我知道,此事我会先礼后兵,张允若拒不认账,那只好兵戈相见了。”

  这时,一直不吭声的徐庶对刘璟使了个眼色,刘璟会意,他安慰陶胜几句,命人将他送回陶府,这才跟徐庶进了内堂,又把魏延和董允一起叫来。

  董允仅仅只在江夏书院呆了不到半年,便正式成为刘璟幕僚,接着又担任徐庶的助手,在去年出任督都府咨议参军,相当于刘璟的秘书,他进屋在一旁坐下,一言不发。

  徐庶沉吟一下,对刘璟道:“州牧病重,在这个时候张允突然发难,太守有没有考虑过更深层次的原因?”

  刘璟默默点头,他其实在路上就考虑过,这或许是蔡瑁的诱兵之计,想在刘表病逝前挑起战争,陷自己于不义。

  但十五匹上等种马对他来说,至关重要,他必须要夺回来,这件事他很难两全。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6-28 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