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架空历史] 大明官(完本)

0
  第四十一章 府试不公的秘密

  回到旅舍,方应物仍在为突如其来的机遇而兴奋。整个成化朝,政治经济文化都很乏善可陈,号称三元魁天下,近乎完人的商辂算是比较鹤立鸡群的一个了,虽然他的成就和后面一些首辅比起来似乎并不如,但当世也只有这么一块招牌了。

  方应物不禁想起了上辈子听到过的一句话,一个人用一万赚到一百万很难,但是从一百万赚到一千万却相对简单。现在他就有这种感觉。自从父亲中了解元,自己拿下县案首,仿佛一夜之间,很多通道就很自然的都出现了。

  直到吃过晚饭,方应物才渐渐冷静下来。又想起了考场中朱知府的反复无常,细细回想和琢磨过后,方应物突然感到府尊的一言一行绝非无的放矢,很值得玩味。只是当时自己心态比较放松,没有放在心上认真去想。

  首先,自己是新科解元的儿子,又是县案首,无论名次高低,都有可能被有心人解读。

  所以朱知府先是斥责自己几句,然后再抬举几句,黑脸红脸他全都先唱过了,别人也就没什么可说了,既不好抨击他心有偏私,也不好讽刺他打压后进。

  其次,采取先抑后扬的方式,最后给个府试第二的成绩,这也算是制造机会卖人情,表达了“写这么烂都取你为第二名”的意思。

  第三,大概朱知府想叫他方应物参加府城迎接商阁老返乡的活动,但又担心他年少轻狂,不好使唤。所以打一巴掌给一个甜枣,敲打敲打他又让他无话可说,最终能老实几分。

  想至此处,方应物不得不赞叹一句,这朱知府的心思真是弯弯绕绕的缜密!他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便把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全部堵上了,方方面面也都顾及到,并且杜绝了一切出篓子的可能性。

  至于叫自己一同去迎接商相公,那原因更简单。总要有地方名流代表,本来自己父亲这同乡新解元是个合适人选,但父亲去了京城,就让自己这勉强也能上台面的县案首代其劳了。

  不过朱知府心思复杂归复杂,但对自己没什么恶意,也没有什么坏处,方应物只能全部领受了。

  次日,方应物无所事事的在旅舍发呆时,忽然有同县的几个考生来找他,请他一起去南门外喝茶。

  “听说朱府尊成化五年上任以来,力主在南门外修了长堤,挡住江水。然后这几年,沿江那里形成了繁华街道,大大小小集中了十数家茶铺。今日我们便去见识见识。”

  方应物左右也是无聊,便随着同乡们去了,此后又在府城游玩了几天打发时间。到了发榜日子,方应物又和几个混熟的同县考生一起去府衙外看榜。

  如果能过府试,便可以正式成为童生了,回到乡里也就被视为预备秀才,死了后牌位上可以写一个“待赠将仕郎”。

  府试榜单很有讲究,和有多少人才就取中多少的县试不同,既要进行总量控制,严格筛选学童进入下一关道试;又要照顾好地域分配,保持各县取中人数的相对公平,不能出现上榜考生全都是一两个县里的。

  熟悉科举的人都知道,大三关考试中,乡试最难取中;小三关考试中,府试最难取中。

  不得不说,早知道自己名次结果的方学童心里是索然无味的,看榜也是一种走过场而已。完全没有别的考生那种紧张、忐忑、期待的心情......

  “方贤弟是第二名,看来县试、府试、道试的案首小三元是没可能了,哈哈。”有人指着府试榜单对方应物说笑道。

  方应物摇摇头,能过关就不错了,大小三元他可从来没有想过。就凭他平平无奇的文章水准,能夺取三元那是对天下读书人的羞辱,不过还是有几分淡淡的遗憾啊。

  府试第一名案首是谁?方应物想起这个问题,抬起眼皮向自己名字的前面看去,“吴绰”两个大字映入了他的眼帘。

  居然是他!方应物很感到意外,根本没料到朱知府点了吴公子当府试案首,莫非吴家运作到府衙里了?

  他们若要有这个本事,又何必冒着被人指责作弊的风险,在县里与自己争夺案首?

  这时候,看榜的人中,不知是谁大吼了一声,“前两名竟然都是淳安县人,可见本次府试不公!”

  随即有一批落了榜的人发作起来,一起鼓噪道:“不公!不公!”

  又有人高呼道:“我等该去衙门申诉,请府尊重新评卷!”

  人群有不少人响应道:“好!同去!”

  方应物眼见落第者要借题发挥的闹将起来,心里有点担忧。自己名次虽然没有那吴绰耀眼,但也很醒目,还留在榜下说不定要成了众矢之的。

  于是他从人群里挤出来,迅速溜之大吉了,免得成为失意者发泄的目标。不过方应物还是不明白,以朱知府那缜密心思,怎么会做出如此授人以柄的事情?

  就算其中没有什么鬼,很公正无私,但为了避嫌,也不能出现前两名来自同一个县的情况啊。

  这要闹腾开了,可不是什么好事情!最后不会连累到自己罢?想到这里,方应物开始庆幸自己不是府案首了,不然弄不好真成了千夫所指。

  在次日,按照惯例,通过了府试的童生们进府衙去拜见主考朱知府。吴绰和方应物这前两名排在最前面,只不过两人的名次与县试相比倒了过来。

  两人在大堂外面台阶下等候召见,吴绰吴公子的神色又重新得意起来。县试虽然输给了方应物,但府试却扳了回来,而且府试比县试等级更要高,真是狠狠出了一口恶气。

  方应物却嘲笑道:“在下中县案首时,满县父老没有一个人说了不;但你中一个府案首,外面可是有一百多学童大叫不公,根本没人服气你,你有什么好得意的?”

  狗嘴吐不出象牙!吴公子感到胸口这股恶气又憋了回去,只憋得自己内伤。再想到日后可能会与方应物同在县学读书,忽然又觉得中秀才不见得是好事......

  但吴公子嘴上决不肯服气道:“那只不过是一群才学不够,输不起的败者,和我们这些注定的成功者不同!居然拿他们说事,难道你以后也想效仿那样的人吗?”

  方应物再次无话可讲,摇了摇大拇指,你老人家够自信!

  这一科的严州府新童生拜见过朱知府后,走完过场就该离去。但方应物慢走了几步,故意留下对朱知府道:“小生还有话要讲,如今落第学童对府试榜单有所议论,亦有人衙前鼓噪,老大人可曾知晓?”

  朱知府不以为意,“有何值得大惊小怪的,哪次考试结果出来后,不都有落第者大呼不公么?毕竟名额有限,任何时候也不可能将所有人都取中。”

  他可以不当回事,但方应物可不想自己这一榜出现什么不好流言,劝道:“老大人还是稍加释疑,不可置之不理,任由人言纷纷。”

  朱知府冷哼一声道:“本官对此问心无愧,何用多此一举。再说从取中人数而言,淳安县并没有比其他几个县多出很多,失去公平之说纯属无稽之谈,只是占了一二名而已。”

  “老大人的苦心,有些无知小民哪里能明白。必须要加以整治和辟谣,不可放任流言四散。”方应物继续力劝道。

  “这就不必了。你还是仔细做好准备,后日迎接商相公时休要失了体面!”朱知府冷淡的拒绝道,挥挥手将方应物送客了。

  出了衙门,方应物长叹一声,不知这府尊是吃了什么迷魂药,如此一意孤行。难道放任流言,对他有好处吗?

  衙门口不远处还有十几个学童在议论,“为什么这次一反常规选了淳安县人做前两名。想来想去一定是商相公即将到达,而府尊则有意讨好!”

  原来如此!方应物闻言恍然大悟,商相公刚刚致仕没有几个月,尚有余温,还可以发热,朱知府肯定也是存了结交商相公的心思,

  但直接拍马太等而下之,传出去也不好听,也容易惹人反感,好像商相公也并不是那种热衷于被逢迎的人。

  所以这些关于府试的流言,说不定正是朱知府所期待的!事情变成什么样无所谓,反正流言就是流言,超不出掌控。但通过这些事能让商相公感受到他的心意,就是达到目的了。

  商相公作为淳安人,肯定要认账,他为人再公正也绝对不会说“府试前两名都是淳安人的做法不对”。谁不说自己家乡好?至于其它情况,根本不是知府大人所在意的。

  所以说,其实府试名次对于大佬们无足轻重,但能通过这些事情,从心理上拉近与商阁老的距离,那就是朱知府最大的收获了。说不定还能与商阁老产生同仇敌忾的亲近感。

  方应物听说朱知府是成化五年上任的,按照九年任满的期限,他明年就该调任别处了,肯定不会留在严州府。这种涉及到升迁荣辱的关键时期,能抓住主要关节才是正经,其它还用在意什么?

  流言也就是一阵风的事情,终会消散的。再说商相公到达后,以他的巨大名望,在舆论中压制住这点流言也是轻而易举的。

  终于想明白后,方应物忍不住感慨万分。对于官场的事情,自己还是琢磨少了!很多心得体会和道理,不亲身经历是很难通透的,其中学问深不可测。

  朱知府这一招不落窠臼,很妙!别人是养寇自重,他是养流言表心意。可自己不能只当看客啊!

TOP

0
  第四十二章 红花和绿叶

  “新科童生”在府衙拜见过知府,本次府试程序便算全部结束,就算有点流言也改变不了事实。

  其他考生都该打包回家,但方应物却被朱知府要求留在府城,将作为严州府群众代表、今科乡试解元代表和府衙一起迎接卸任首辅商阁老返乡。

  送走了几位同县考生,方应物回到旅舍,却被掌柜拦住,很客气的问道:“方小官人,你客房到期了,眼下是否继续住?”

  方应物他住进来时,确实只按府试结束算的,当时没有料到要多住几天,所以交房钱时,日子只算到了今天。

  这时掌柜问他是否继续住,当然潜台词就是要住还得先交了钱。

  方应物摸了摸腰包,十分苦恼。来时没有带太多银子,如今实在所剩无多,交了房钱就没吃没喝了,甚至交几天房钱可能都不够。

  只得对掌柜行礼道:“且宽缓几天......”

  后面两天,方应物隔半天就去府衙看一次消息。第三天早晨得知商相公已经到了邻县桐庐县。

  于是朱知府便一声令下,传遍满城,召集了前往县界迎接的随行人员,匆匆忙忙在南门外码头上准备登船。

  临行时,府衙同知、通判、推官,附郭县建德县知县、县丞、主簿,以及府衙主事、照磨等大小官员一个不少,全部来到码头为朱知府送行。

  府衙准备了七八艘船只载人,方应物立在其中一艘船头上,第一次看到如此齐整的官员阵容。在他眼里更像是大明文官从正四品到正九品的官服展览,算是涨了不少见识。

  但从这些大人们可怜巴巴的眼神里,方应物可以感受到最深沉的不舍——估计他们都想追随府尊,去县境迎接卸任首辅罢。蹲守在家里等待有个鸟用!

  商相公可是文官里的第一把金交椅,虽然带了个“前”字,但声望比新首辅万安这种走贵妃后门的马屁宰相强多了。

  但很可惜,朱知府断绝了所有官员的希望,他在码头对众人高声训话道:“列位大人,时值秋粮繁忙之际,我等食君之禄,切不可荒废王事!

  故而不必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只本官前去县境迎候商相公即可!这几日尔等各自谨守门户,务必要勤于政事,做好份内之务!若有所迟误,王法面前,本官决不轻饶!”

  诸大人唯唯诺诺,不敢表现出丝毫不满。

  方应物心里喝彩,好威势,不愧是只差一步便进入大员行列的四品黄堂!

  而且看来朱知府平时也是个很强力的正堂官,所以关键时刻才能说一不二,震住一干佐贰同僚和衙门下属不敢妄动。

  训完话,朱知府登上了最大的一艘船,船队便从南门外码头起航,浩浩荡荡向下游建德县边界而去。

  若从省城杭州府沿钱塘江、新安江逆流向西而上,进入严州府后第一个县是桐庐县,也就是商阁老现今所在的地方。而后才是建德县,最西则是淳安县。

  朱知府带领本地士绅,前往的地方正是建德县和桐庐县交界处,准备在那里等待商阁老。

  官场最重礼节,出迎距离也是有很大讲究的。理论上朱知府可以远赴桐庐县与杭州府交界处,但那就显得过于谄媚,容易引起别人议论。

  而在府城城郊迎接,又显得过于轻慢。毕竟商阁老的身份在这里摆着,只在城郊迎接的话,礼数严重不够周到。

  所以朱知府带人去附郭县建德县的县界处迎接,算是比较恰到好处的距离,既恭敬又不过分谄媚。

  迎接计划是先期赶到建德与桐庐交界地方,等商相公的船只进入了建德县境内,上前拜见后,就地设宴为商相公接风洗尘,并住上一晚。

  次日早晨,船队再从县界向府城进发。如果走得顺利,当夜住在东关外富春驿,还是城中公馆,全看商阁老自己的心意了。走的不顺利,就在半途某大户人家宅中安歇。

  方应物坐在船中,扫了几眼同行众人。同船的都是本府名流士子,这次凑到了一起,又是要见三元宰相,个个都神情兴奋,正围桌而坐,吐唾沫横飞的高谈阔论。

  方应物出头没几天,与他们都不熟,以他的性格也懒得放下身段,去主动巴结这些史书上的无名之辈。他默默坐在一旁,又想了想上船时的情况,突然发现了一个特点。

  经府尊安排一同前往县界的迎接队伍中,除去大量杂役这类不算在数目内的,其余本地代表好像只有二十多个。大都属于两种,一种是本府二三十岁的年轻士子,风流倜傥;另一种就是本地年老耆宿,德高望重。

  老少结合,看似很合理的人员结构,但却有说不上来的奇怪之处......

  方应物又仔细回想了回想,终于可以肯定,确实一个官员都没有,而且一个正当盛年的居家乡宦都没有,全都是离官场较远的人物!当然,本地举人也大都去京城赶考了。

  而队伍中唯一例外的,就是朱知府本人了。府尊大人在这支队伍里,真可谓是万绿从中一点红——特别官服还是绯红袍子。

  想至此,方应物猛然拍了拍大腿叹道,朱府尊不愧配得上“心思缜密”四个字,这种小细节都让他考虑到了!

  这支队伍前往迎接,等到商阁老下船,那就不动声色、自然而然的完完全全将朱大人自己凸显出来了。

  年轻士子只会吟诗作文,最多谈几句书经,本地耆宿也只能说说近些年来的风土人情变化。这些东西,都是场面上的应有程序,听听也就罢了。

  商相公可是首辅级别的元老重臣,层次和境界当然不会仅仅只有上述这些。但在迎接场面上,能与商阁老展开高层次交流的,能谈论国事、政务以及官场的,除了府尊本人,还能有谁?

  那时府尊完全不用担心有谁抢过风头,只管在周围一群老幼病残的衬托下,全副心思表现他的才干见识就可以了,这就是他为自己创造出的最好机遇。

  至于他方应物,大概主要任务就是代表解元站台和吟诗作词两项,与其它同行人没有本质区别。

  他又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所穿的粗布青衣,真像是大红袍身边的绿叶呐。方应物弯腰出了船舱,站在船头望着水里的倒影,他这模样很像天真无邪、乖乖听话的绿叶么?

TOP

0
  第四十三章 大黑马(上)

  这日在建德县县界一处古渡头,方应物等十几位地方代表跟随者朱知府站在岸边,等候商相公的座船。

  一直到天色过午,才见到去前面打探消息的杂役骑马飞奔而来,高呼道:“到了到了,船已经在五里外了!”

  登时众人抖擞精神,整顿衣冠,在岸边整整齐齐排列好。

  商阁老这次回乡,可谓轻车简从,只有三艘大船和四五艘护送小船。当他出现在船头上时,方应物终于见到了这位传奇人物是什么模样。

  只见得这位老大人,个头略高,鼻梁高挺,胡须大半已经白掉。双目神光十分温和,眉宇中弥漫着松快欢欣的感觉。

  他身穿深青色袍子,头戴一顶儒巾,望之很是简素。此外手持一根古木手杖,步履之间悠闲自如。

  方应物看了后感慨道,这还真是退休老干部的范儿。确实如同某些史料分析的,商相公晚年在阁日久,心里对繁重政务产生了厌倦,而功成名就辞职后,心态十分放松愉悦。

  眼见文坛魁首、三元首辅驾到现身,朱知府代表严州府府衙拜见过后,众人尤其是前来迎接的士子们,争先恐后的挤上前去,一一向商阁老见礼。

  方应物静静的等在后面,等别人都完了事并只剩他自己,才不紧不慢的上前揖拜道:“淳安童生方应物,见过阁老。”

  这个自称引起了商辂注意,他有些疑惑,这个场面怎会请十五六岁的小童生出席?不由得多看了方应物几眼。

  朱知府连忙在一旁解释道:“此乃今科方解元之子也。”

  商辂恍然笑道:“吾乡科名后续有人,幸哉!”

  渡头位于一处古镇,镇上有个大户张乡绅,家里也是出过官员的。此次要招待商相公,府衙就借用了他家一处园林宅院。

  宴席设在正堂大厅上。但这席位很有讲究,主宾当然是商阁老,主陪则是朱知府和此间主人张乡绅,左右手一边一个。

  再往下两排席位,一排是耆宿,一排是士子。耆宿那边很好安排位置,按着年纪排序就是。

  但士子这边就很难排了,常言道文无第一,你懂得。而且所有人都想去坐最靠近主宾、主陪的那个位置,也就是次陪席位。

  因为此席位距离商阁老、朱知府最近,有机会参与更加亲密的席间小范围谈话!这可是梦寐以求的机会,谁不想去坐?

  一时间众人口中彼此谦让,但目光却都偷觑次陪座位,恨不能舍下一张老脸皮,直接冲上去占住。

  张乡绅作为主人,见状便道:“宴席还早,不急于一时,不如诸君献诗词助兴,最佳者坐次席以为褒奖!”

  方应物可不耐烦等别人一个一个念,那些史上无名的路人甲乙丙丁就省省罢!当先吟诵出一首绝句:“绿蓑烟雨溪边客,白发文章阁下臣;生在太平天子世,且将空手掌丝纶。”

  不过刚一出口,引发了厅间众人阵阵窃笑声。因为这首诗不但用词平平,而且意思支离破碎、半通不通,前两句还是处境对比,后两句就差的没边了。

  所谓丝纶,钓鱼的丝绳也。“生在太平天子世,且将空手掌丝纶”这句,放在商相公愤而致仕的背景下,难道是嘲笑他只配去钓鱼么?

  亦有不少人心里想道,还亏得是解元家公子,一路上姿态清高,少有理人,结果连最起码的诗词格调都不懂。

  这样的水准,也敢第一个出来现丑,真是坐井观天之辈!

  方应物泰然自若,不动声色的瞥了众人一眼,等笑声渐渐地小了时,仿佛自言自语道:“笑者不通五经乎?岂不闻《礼记》云: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王言如丝,其出如纶?众人渐渐醒悟,纷纷想起了这个典故!

  根据此典,丝纶也可指帝王言论,商相公以首辅之尊辅佐天子,规谏帝王言行,可不就是“掌丝纶”么!

  想到这个典故,整首诗一下子变了味道,好似丑小鸭一瞬间变成了白天鹅一般。

  越细品越有意思,绿蓑烟雨溪边客可以去掌丝纶,白发文章阁下臣也可以掌丝纶。一词双关,一句双面,同时渗出两种意境,很是回味悠长。

  再往深里想一层,特别是放在如今这个状态的商相公身上,更是精妙不可言!还带有淡淡的讽刺意味。

  “太平天子世”让“白发文章阁下臣”去钓鱼......这里边的讽喻不可言传,只能意会啊。

  短短四句,用词还是平平无奇,但却有重重深意,好像“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只能说文字之妙、在乎各心了。

  商辂在心里默念了几遍“且将空手掌丝纶”,叹道:“老夫有生以来,只会读书,不曾学钓鱼。但有小友这首诗,少不得要去吾乡溪边学学当钓叟了!”

  商阁老都说出了这般话,众人也不得不服气,一时都无话可说,来之前打下的腹稿全部憋在了肚子里,如果这时候拿出来那真成献丑了。这方应物不愧出自解元之家,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才华!

  方应物一首绝句技压全场,他毫不在意,只对商阁老拱了拱手。

  商辂看了看厅里众人神情,便指着次陪座位,对着方应物道:“同乡小友坐!”

  商阁老人情练达,说方应物“同乡小友”,也算是顾及到了别人面子。

  至少表面上因为方应物是同县乡亲,关系比别人亲近一层才叫他入了次陪座,并非是说他比别人强。

  其他士子满怀艳羡的望而兴叹,这解元家公子一路上寡言少语、并不突出,但此时可谓一路不鸣、一鸣惊人,真乃黑马也。

  方应物扫视一圈,面含微笑,怡然自得的入了席,直接坐在朱知府下首的次陪位置上,然后才随意对周围点点头。

  他这理所当然的做派又引起了众人不爽,即便是获胜者,起码要谦逊几句才好。这般公然得意洋洋终究落了下乘,不是君子之道。

  不爽归不爽,但也没奈何。其他的席位就没什么好争了,便都陆陆续续入了座。

  方应物哪里顾得上路人们的想法,他坦然自若当然有他的道理。

  趁着别人入席功夫,方应物假意侧头对朱知府道:“治下愚生坐于此位,也是斗胆效仿本乡先贤。”

  有什么先贤能教你抢座位?听到这句话的人,心里都犯嘀咕。

  方应物便讲道:“在下听过一个故事。在京城中,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独自微服出游,恰好遇到好友家因为喜事做席面。此时首席位置尚还空缺无人,有几位先生彼此谦让,而这老人却一言不发直接坐上首席。

  别人见状不满,见此老者衣装简素,不过一深青色袍子而已,并不似达官贵人。便出言讽刺道:你这老人家,这辈子坐过首席位置么?

  这老人伸出手指头数道:吾此生数十年来,大约只坐过五次首席。第一次坐首席,是成亲后头次去岳父家喝酒,作为女婿上了首席。

  几位先生大笑之,皆以为这老人没见过什么世面......”

  说到这里,方应物有意停了一下,厅里众人都不明白方应物想表达什么。难道就是想说几个读书人嘲笑没见过世面的老头子么?

  方应物继续讲道:“当时等众人笑完,然而那老人却还在说:第二次坐首席,乃是中了本省解元后,在鹿鸣宴上坐了首席位置。

  第三次坐首席,乃是中了会元后,在恩荣宴上坐了首席位置。第四次坐首席,乃是中了状元后,在琼林宴上坐了首席位置。

  第五次坐首席,乃是新年时天子大宴群臣,老夫忝为领班大臣,在奉天殿上坐了首席位置。所以数来数去,老夫此生只坐过这五次首席,有点少啊!

  这老人一说完,那几位先生脸色大变,齐齐拜伏在地,不敢再有丝毫冒犯!”

  大厅里众人听完后,一起哈哈大笑,目光齐刷刷的看向商阁老。

  虽然方应物讲述这个故事,从头到尾没有点出老者名字。但谁都听得出来,这故事主角分明就是商阁老!

  中解元、会元、状元,坐了三个首席的天下三元,还能坐在领班大臣首席位置的,独此一人。

  这故事实在很有趣,短短几段话,将商阁老三元加首辅的一生荣耀嵌进去。而且还是极度扮猪吃老虎装逼段子,自古以来就是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

  方应物总结性的叹道:“所以今日小子斗胆,功业上有天地之差,实在无法可比,但言行上却要效仿先贤了。”

  商辂一开始没在意,谁知听着听着,到最后自己成了故事主角。而且还是扮猪吃老虎装逼爽到了极点的主角,要说代入感,谁能比他更有真实性的代入感?

  他很是愣了片刻。几十年宦海浮沉、修心养性练出的镇静功夫,在这个故事面前彻底崩溃了,完全压不住心头泛起的得意感和爽快感。

  最终商阁老实在忍不住出口笑骂,“小子胡扯!老夫怎会如此言行无状!是谁如此胡乱编排!”

  方应物连忙离席谢罪道:“在下年纪小、读书少,好听传言故事,多有不当之处,谢过阁老指正。”

  商阁老挥挥手:“看在同乡面子上饶你一遭。暂且回席,得了空子再教训你!”

  朱知府侧目视之,这方应物奇峰突起,抢尽风头,很不可小看!

  他抓住了商相公衣锦还乡后心态很放松、不会摆架子这个机会,以晚辈小乡亲身份,轻易就击破了商相公的心防!

  他那个故事讲得,比直接逢迎拍马高千百倍!如果商相公真能“回头得了空”教训他,那就他的福气!

  朱知府暗暗庆幸,幸亏这方应物年纪小,没有做官经世,也就只能在席间吟诗作词、插科打诨而已,不然只怕要连他这知府的风头都抢了。

TOP

0
  第四十四章 大黑马(下)

  宴席大开,气氛渐渐热了起来。也许是方应物刚才讲故事讲的好,商相公彻底放松了心情,态度很随和,与席上众人饮了三杯酒,又对众人勉励了几句话。

  几道大菜上过,并酒过三巡的场面程序完了后,开始各说各话。

  朱知府放下筷子,先叹口气,很忧国忧民的对商相公道:“阁老致仕返乡,朝中又少一栋梁,如今正道艰难,朝中多故,奸佞集于陛下之侧,长此以往如何了得,终成家国社稷大患!本官每每思及此处,辗转反侧,日夜忧叹。”

  方应物虽然低头啃着碗中羊肉,但耳朵却是竖起来细听主席上动静的。朱知府的话一字不差,都落入了他耳朵里。

  其实朱知府说的有几分道理,现今朝廷确实不大地道。方应物很了解,今上朱见深是一个责任感缺失、更关注自己吃喝玩乐、将朝政当苦差事的宅男天子。

  自从前首辅李贤、彭时去世之后,庙堂之上风气日下,天子身边各种祸害越来越多,幸赖还有守正但也不迂阔的商辂撑住大局。

  但如今连商相公也致仕归家,那朝中还有谁可以支持正道局面?而且方应物还知道,自从商相公离开朝廷后,朝廷就渐渐进入了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时代。

  听这些外号就知道朝廷是个什么状况了,那就是天子纵容奸邪横行,宰辅大臣无所作为。

  但方应物却更知道,小丑横行的黑暗时代也就是十来年的功夫,十年后大明就进入了弘治中兴的好时代。

  想至此,方应物转过身,微微躬身,一本正经的对商相公和朱知府道:“府尊此言诚然有理,但在下也有几分浅见,斗胆在此献丑。

  当今天下人心还在,正气尚存,只是天子受了蒙蔽,而那些跳梁小丑趁机依附于天子为恶而已。

  彼辈内无强援,外无根基,好似水面浮萍一般。一旦天时有变,便如犁庭扫穴,将彼辈一扫而净不是难事,何足道哉!

  所以这些也就是疥廯之患而已,不值得过分忧虑。”

  商相公不置可否,却抠字眼的反问道:“常听人说内无根基、外无强援,你却反着说是何道理?”

  方应物答道:“只怕宫中那些太监们也不待见他们,这便是内无强援;他们并不得天下人心,有志之士无不唾弃,这就是外无根基。

  彼辈所依赖的,不过是天子宠信,但这种宠信仅为沙上楼阁,自古以来,恩宠岂有长存不灭者!总而言之,说他们是国家心腹大患实乃言过其实!”

  方应物这话也没错,此时宫中司礼监东厂那些人,还是很有骨气的,甚至比很多大臣都更有骨气。如司礼监掌印怀恩、提督东厂陈准之辈相当正直,并不待见天子身边那些受宠的奸佞。

  商相公叹道:“你虽然小小年纪,有此见地不容易,但把天下事看得太简单了,还是历练太少的原因。”

  “是,谢过阁老教诲。”方应物谦虚的说。观点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引起注意,攀谈几句话就足够了。

  朱知府感到风头被抢了,忍不住对方应物反问道:“莫非坐视奸佞施为,我辈要束手无为?”

  方应物恭敬的答道:“怎会束手无为?我尝听闻,东宫有明君之像,目前朝中最紧要之事,乃力保东宫也!而后静待奸佞自取灭亡!”

  商辂听到这里忍不住摇摇头,地方上这些人天高皇帝远的,就爱胡乱议论这种宫闱内情,但都是人之常情。当即轻喝道:“庙堂宫闱之事,内情千头万绪,尔等还是谨言!”

  不过商辂倒是对方应物有点另眼相看了。虽然他的议论仍有点幼稚和简单化,但却难能可贵的思路清晰,小小年纪就能想到这个程度,很不简单!

  就是他自己号称神童,十五六岁时也就只知道读四书五经,绝对没有能力与朝廷公卿侃侃而谈庙堂之事。

  方应物也在偷偷观察,见到商阁老没有什么特别表示,这才松了口气。

  其实他贸然开口也是赌博,卖弄太多有可能招致商辂反感。只不过赌输了也没什么太严重后果,大不了不抱这条大腿而已,但那终归是个遗憾事情。现在看来,商相公确实是个有器量不计较小节的人。

  宴会继续进行,又听得朱知府和商相公议论道:“从邸报看得,朝廷已经平定了荆襄流民的事情,就地设郧阳府招抚治理,如此朝廷去一大患。甚是可贺,堪为今岁朝廷最大喜事。”

  四川、湖广、陕西、河南交界之处,原先地广人稀,别处过不下去的破产农民经常拖家带口逃到这里开垦土地,人数几乎达数十万之多。这些人口不归官府、不在户籍,动乱非常,形成了严重的荆襄流民问题。

  成化朝前十来年,始终在与流民问题作斗争,政策剿抚不定,直到今年才彻底将此事平定。在原址新设郧阳府,所有流民就地授田编户,纳入官府管理,并不再强迫遣返回乡,并委任郧阳巡抚专治荆襄。

  现在问题基本解决,不再为患一方,所以朱知府才说这是大喜事。

  商辂点点头道:“是极......”

  他本要点评几句,但眼角偶然瞥见旁边方应物在摇头。心里感到有趣,收了口故意问道;“方应物!你又有何高见?”

  方应物本想低调片刻,但被点了名,只得无奈道:“荆襄平定,虽然大喜,但小子我忍不住想道,从前生活不下去的小民还可以逃至荆襄,开垦荒野求得几口饭吃,算得上安乐之土。

  但如今已成郧阳府,流民皆就地编户,占有了田地。那么从今往后,别地再有流民,又该何处是安乐土?”

  朱知府对着空中拱了拱手,表态道:“吾辈皆受皇恩,自当勤于王事,爱民善治,杜绝流民。”

  方应物对朱知府道:“府尊仁心可嘉,政绩卓著,在下深有钦佩。但官绅不纳粮、赋役不均平,绝非人力可以挽也。日常还可忍,若出现跨连数省之天灾,民何以自活?到那时候还会有流民,只不过没有第二个荆襄郧阳府这样的地方可以容纳了!”

  商相公开口道:“孟圣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史书也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之言。方应物年未弱冠,便能有如此心怀社稷、老成谋国之思,难能可贵。”

  方应物道:“谢过阁老嘉勉,在下愧不敢当。”

  朱知府再次侧目良久......感到自己把方应物叫来充数,真是个错误。还不如从衙中叫个官员来当次陪,也强似方应物坐在这里搅局!

  此人这也太喧宾夺主了!随便说点话题都能长篇大论、头头是道,对错先不论,只从他这年方十五六少年人的嘴里说出来,就足以令人惊奇注目了。

  他这点年纪,是从哪里学来的那些东西?听说他们家只是普通农户,难道山野之中确实有高人隐士指点他么?

  至于席间其他士子、耆宿纷纷也发现自己成了纯粹的观众,这一路上不言不语的小少年,竟然成了一黑到底的大黑马。谈诗词最出彩,谈时政还是他最出彩,在商相公面前抢尽了风头,一点儿也没剩给别人。

  殊不知方应物还很是克制了自己的。他有一肚子的东西,但是他也知道,根本用不着也不能全倒出来,所以只能尽量在较低层次上说。高手装低手,这更辛苦!

  却说方应物也发现了朱知府的不善眼神,他来之前就看破了朱知府的心思,此时当然明白自己喧宾夺主的后果。

  虽然他并不是很担心,一是知府不是亲民之官,中间还隔着知县;二来朱知府过了年就差不多该走人了,国朝地方官除了皇帝特旨,不会有连任九年以上的。但是能少得罪还是少得罪的好......

  想至此,方应物主动敬了商阁老一杯酒,老大人很给面子的一饮而尽。方应物趁机问道:“阁老这次从严州府回淳安,仍欲坐船否?”

  商辂反问道:“不坐船怎的?”

  方应物连忙答道:“朱府尊其人不善夸夸其谈,但却尽心于实务,在严州府颇多政声,很有几件德政。

  一是修筑了府城南门外堤坝,府城百姓免遭洪涝之灾;二是修通了几条各县山路,各县军民皆感恩戴德。九年时间做成这些不容易,若阁老有闲情,不妨弃舟登岸,从陆路回淳安感受一番,顺道也体验下山间风光。”

  这都是朱知府的政绩,听到这里他心怀一开,强忍得意谦逊道:“区区小事,不值一提。只是走山路太疲劳,阁老还是走水路的好。”

  此时府尊大人对方应物生不起气了,他突然觉得,方应物不像是少不更事的小年轻,更像是滑不留手的老油条。

  他自忖揣摩人心也是有几把刷子的人,但今天猝不及防之下,却险些被方应物全面压制。他好奇心不由得更浓厚了,什么样的高人能培养出这样的奇才?

  这个问题,商相公也想到了,直接开口问道:“你蒙师业师都是何人?”

  一个成功读书人有两种老师,一种是授业师,一种是座师。授业师是教你功课的,座师是给你功名的主考。而授业师又细分两种,蒙师是教你识字基础的,业师则是教你经义和作文的。

  方应物答道:“蒙师乃本村社学王先生,至今却未有业师。”

  商相公“哦”了一声,没有就此再说什么。

TOP

0
  第四十五章 你敢不激动?

  在古镇上过了一夜,次日清晨,迎接队伍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商相公启程,向严州府府城出发。

  但是只有朱知府和方应物两个人被请到了商相公的座船上,一路品茗闲谈,其他人只能徒生羡慕,各上各船。

  船队沿江逆流而上,自然比来时慢了许多。正值深秋季节,两岸风景入了眼都是萧瑟之气,若商相公是仕途不顺、罢官返乡,此时说不定要见景伤情。

  但这次商相公算是毫无遗憾的功成名就,只是厌倦了内阁繁重政务以及庙堂勾心斗角之后,带着少保兼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的官衔荣归故里。

  在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连续风云变幻之际,三十年功业一挥间,身负鼎铉青史留名,君臣社稷善始善终......纵览史书,有几个如此完人?

  所以秋风萧瑟的倒也不影响商相公重归山林的愉快心情,那是一种放下了人生负担后彻底的解脱感。

  搞过接待的都知道,只要大佬心情好看什么都顺眼,那么陪同人员也就轻松了,何况还是接待商相公这种有容人之量的长者。

  因而朱知府和方应物经过乍见宰相的适应后,路上没有太拘束紧张,同样放松心情,陪着商相公谈天说地,不知不觉间就到了府城。

  这时候天色已晚,按照商相公的意思,就不兴师动众入城了,当晚他就宿在府城东关外富春驿。

  一夜无话,到了次日,严州府、建德县两个衙门所有官员都聚集在了富春驿外面,等候谒见阁老。

  上午阁老与地方官员见了见面,午间宴请过,到了下午时,商阁老让县衙官员散了,然后在府衙官员的前呼后拥之下,去了严州府府衙。

  一般情况下,堂堂阁老去府衙参观是很奇怪的举动。大明官场规矩,上官按临某地,必须是地方官主动前去下榻处谒见。很少听说上官主动去下属衙门的,这被视为一种自降身份的行为。

  而且上官跑到下级衙门里作威作福,对下级官员的权威也是一种损害,很为官场所不喜。

  但这次比较特殊,因为在六十多年前,商阁老的父亲就在严州府府衙里当小吏,而商阁老本人也是出生在严州府府衙官舍的。

  所以他在政治生涯谢幕时,去自己出生之处故地重游,怀一怀旧,感叹一下人生。

  商阁老父亲住过的这间官舍,早已经被严州府府衙封存起来了,从二十多年前起就不再启用。

  府衙经历对着同僚道:“听衙中老人说过,阁老出生当夜,有仙乐飘飘,似从空中降下!当时太守大人以为神迹,那时候阁老家十分穷困,太守大人便自掏俸禄......”

  方应物在人群最后面,听到这些段子,暗笑不已。世人就这习惯,谁要发达了,几乎必将伴随产生种种神乎其神的传说。如果他方应物将来能有商相公这样的成就,他出生时必然也是百鸟云集、红光满室、仙人下凡送子什么的。

  好罢,方应物作为前往县界迎接商阁老的群众代表,本该已经光荣完成了使命,但他厚着脸皮,还混在陪同人员里不走。

  只是别人看他风范不错,貌似挺有前途的样子,又是与商阁老颇能谈得来的小同乡,所以也懒得赶他走,更犯不上为省几两银子公费得罪人,便任由他跟着了。

  更何况大家都知道,商相公回家后准备建一所书院,亲自教导本族子弟的。在这个背景下,前天商阁老主动问了问方应物的师承,恰好方应物又是没有正经业师的。

  于是难免就会生出几分传言,道是商相公可能有意让方应物随同本族后辈子弟一起读书,那岂不就相当于收徒了?

  其实方应物本人也动了心。来之前他并没有多想什么,主要目标就是在商阁老面前混个脸熟,以后在淳安县里慢慢寻找结交机遇,绝对不敢奢望到能拜师。

  但在前天宴会上他的表现超乎预料,引起商阁老注意并问过他师承后,方应物不由自主的起了心思,开始有些想入非非了。

  如果真能正式列入商阁老门墙下,那可就是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了!想象一下,以后出去交游或者参加科举,若能在履历上写一句“业师商辂”,那是何等有面子,别人见到了都要高看一眼。

  但商相公究竟有没有这个心思?是有意询问还是随口一提?这谁也说不好,也不可能直接去问。

  事关个人际遇的疑问萦绕在心头,方应物便很患得患失起来,昨晚也辗转反侧的没有睡好,今天整整一天都神思不属的,混在陪同队伍里很是低调。

  在府衙怀旧完毕,商相公又准备应邀去南门外大堤上游览。阁老上次到严州府,还是成化三年的时候,那时朱知府还没有上任,南门大堤也没有建成。

  不过从府衙出来时,发生了段小插曲。

  有个中年想要冲过来,却被衙役拦住了。他隔着人群跳脚道:“方应物!你欠下的房钱什么时候完结!你拿着道试考票当抵押,便想逃了么!”

  方应物满头大汗的对商相公谢罪道:“小子无状,来府城应试时身无余财,欠下房钱。不想惊扰到了阁老。”

  商辂微微一笑,问道:“令尊不是中了解元么?贵府还清贫如此?”

  方应物答道:“功名仅为解族人之困也,怎敢将朝廷功名当做发家买卖。”

  自古以来,就有为富不仁的说法,贫穷在道德上很有优势。一说到穷困的读书人,稍加引导便很容易令人联想起品行高洁、勤奋上进等褒义词。

  商阁老本人幼年时也是家境贫困,祖父打猎为生,父亲充役当了小吏,全凭自己天赋和刻苦才出人头地。

  他今天见到方应物穷得考试房钱都掏不起,联想起自己当年,感同身受下便又多了几分好感。

  闲话不提,却说到了南门外,商相公亲眼看到坚固雄伟的石筑长堤拦住了滔滔江水,大赞道:“使府民免遭洪水之灾,诚为德政也!”

  朱知府详细介绍道:“严州府府城地处三流汇合之处,水量极大,南门外时常洪水泛滥,毁损庐舍、侵蚀城墙,民众苦于此久矣。

  幸而府内多山多石,下官自上任起便筹划修堤,并谕示四方之民运巨石到南城外,历经数年垒成。此堤长三百余丈、高阔各四丈,自此洪水不复为患矣!”

  又有人凑趣道:“自此堤成,南门多了一条沿江街道,今日茶铺密布,已成本地盛景。”

  商相公兴致勃勃的向前走了几步,站在雄伟高大的江堤边沿上,看着脚下碧绿清澈的新安江水,又举目远眺,望见滔滔江流向东而去,出言道:“美哉!可有诗词记之?”

  大佬发了话,陪同众人都低头冥思苦想、搜肠刮肚,堤上一时间鸦雀无声,静悄悄的像黑夜将要降临。

  此时方应物与商阁老还隔着一段距离,他虽眼望美景但却心不在焉,还在纠结自己能不能拜师的问题,这便是当局者迷、关心则乱。

  正在方应物走神开小差时,耳中听到商阁老发话求诗词,恰好此刻江边有个白发老渔夫唱着渔歌驾船回返,进入了大家视野内。方应物心有所感,下意识漫不经心的随口吟诵道:

  “滚滚青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方应物口诵这首词之前,鸦雀无声,口诵完后,更是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惊呆了。

  很难想象这样一首豪放中带着沧桑的诗词出自少年人之口,众人都是文化人,很清楚这种水平的词只怕此生再难听到!

  连商辂本人也愣住,或者说沉浸进到词意中。这一首临江仙看透世情,看穿古今,洒脱不羁。切入了商辂那种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之后,准备悠然谢幕归隐田园的心境,契合度极高。

  良久之后,商相公深深看了一眼方应物,叹道:“老夫回乡以后,准备建书院一间,闲来教族中子弟读书,本想方应物你家贫难以自持,若有意也可来一起读书。”

  方应物听到这里,心中充满得偿所愿的狂喜,与商阁老的族中子弟一起读书,那岂不就成了后辈弟子?这首核武器级别的绝品词也不算浪费了。

  但却听商阁老继续说:“但你胸中自有天地方圆,格局绝非在人之下者,未来必成大器。

  老夫自觉教导不了你什么,只怕世人反而要说老夫以收徒为名,拉帮结社、沽名钓誉了。以后你还是做个诗词唱和的忘年小友罢!”

  忘年小友?方应物心里像是踩了个急刹车,一时间暗暗叫苦连天。表面上看,忘年交比后辈弟子身份高,是抬高了地位,是商相公更看得起自己。

  但忘年交这种东西,是不写在个人履历上的!哪里有师徒关系实用......人们自报家门,常见说我老师是谁是谁,但何尝见过自我介绍说我忘年交是谁是谁?

  方应物懊悔莫及,恨不能捶胸顿足。今天过火了,表现的太过火了,过犹不及!临江仙这种后无来者的词,拿出来后岂是自己所能掌握的!

  但还有一群不体贴的人,在他身边不停道贺说“恭喜恭喜”,他要装出激动到不能自已的样子。

  三元宰相看得起你,你敢不激动?真真情何以堪!

TOP

0
  第四十六章 阁老回乡

  这一夜,方应物心痛的失眠了。

  在县界迎接商相公时,他还算有所控制,在表现自己的同时,又刻意稍稍显得异想天开、空洞偏颇,这符合一个天资出众的十五六岁少年人形象,效果堪称完美。

  但在府城时,因为传言他有可能成为商相公的晚年学生,便开始不淡定起来,导致失去了镇静心和平常心。

  最后头脑一发热,他将那首《临江仙》强行扔了出来,震惊全场的同时,反而用力过度,适得其反了。

  师生变成了忘年交,方应物除了苦笑还是只能苦笑,甚是可惜。没有达成预期目的也就罢了,却将这首空前绝后的《临江仙》白白浪费掉——它本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

  这也算是一个惨重教训了,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小题大做和大题小做都是应该避免的。

  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叫道:“方小官人在屋里么?”

  方应物起身打开门看去,却对外面的人有几分眼熟。他想了想记起来了,这人是朱知府身边长随,这几天时不时能见到。

  “我家老爷有请方小官人去喝茶。”那长随恭敬地邀请道。

  请喝茶......在大明朝,这三个字应该没有特殊含义罢?方应物胡思乱想着,穿整齐衣服,便跟着府尊的长随走了。

  没有走远,还还在驿馆中,朱知府在一处小花厅中等候着。方应物进去后行礼道:“蒙府尊召见,不知有何贵干?”

  “贤生今日大作,可谓一鸣惊人,日后必成名家也!”朱知府在不知不觉中对方应物换了称谓,称赞了几句道。一般贤生这个称呼是官员用来称呼秀才的,而方应物目前还只是童生,尚差一次道试。

  然后朱知府继续道:“本官些想法,须得求到贤生你。”

  方应物“惶恐”的长揖道:“府尊有所吩咐,但请直言。当不起一个求字。”

  朱知府对方应物的态度很满意,便挥挥手道:“何须多礼,坐下说话。本官确实有个想法,你今日这首词,堪为绝响。本官意欲将它刻于石上,竖在南门外江岸边,你意下如何?”

  原来是这样......方应物瞬间明白了府尊的心思。

  首先他扔这首词是献给商相公的,其次这首词水准不俗,必将广为流传。那么将这首词刻在石头上放在江岸大堤那里,对朱知府而言是搭顺风船。

  谈到商相公回乡故事,谈到这首词,那顺嘴也会谈到这首词是在哪里而写、因何而写的——当然是严州府南门外江岸大堤上,其中有段典故......

  最终朱知府政绩工程也就扬名于外了,学不成白堤苏堤范公堤,弄个朱堤也不难。

  方应物心里叹道,这朱知府的精明程度,在他所见过的人中真是数一数二的。

  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反正这首词已经浪费掉了,他当然不会当吃力不讨好的角色,便顺水推舟道:“这首词乃是为迎商相公致仕回乡而作,尚缺一序文,在下便斗胆请府尊提笔代为作序。况且在下不善书法,更是斗胆请府尊赐下墨宝,据此刻石罢。”

  “好,好。”朱知府喜笑颜开。朝廷有过诏令,严禁各地滥立官员功德碑,而他过几个月就要离任,正琢磨怎么在不违反禁令的前提下留名,恰好遇到了这么一件事。

  立吹捧地方官的功德碑违反朝廷禁令,但立块刻词的石头是文化事业,总不会犯禁了罢?政策之下,永远有对策,这叫做变通。

  方应物答应的痛快,府尊大人也不会白白占便宜,又暗示道:“明年二月底,提学官按临严州府,开科场考各县生员、童生。

  依照规矩,提学官是主考官,本官则负责考务,兼任内外提调官。你务必要用心温习功课,来年到府城应试。”

  这是要在道试时给提供方便么?虽然方应物知道自己作为县案首,实际上相当于保送生了,这是官场潜规则。

  但府尊这边多一层保险也不坏。万一遇到个不知变通的老古板当了大宗师主考,并且不理潜规则、硬要考较自己真才实学时,自己还有个保障。

  想至此,方应物道:“在下定然不负府尊好意。”

  事情都谈妥了,朱知府送客道:“你所欠的旅舍房钱,府衙已经替你完结了,你不必为此忧虑,早些下去安歇罢。”

  出了院子,方应物心中再次感慨一声,朱大人只当个知府真是委屈人才了!

  一夜再无事,次日商相公就要离开严州府,向这趟旅途的最后一站、也就是他的老家淳安县而去。

  方应物当然也要回淳安县,便继续搭着商相公的船,而朱知府一直将商相公送到了建德县和淳安县的县界处,然后告辞并离开了。

  送走朱知府后,方应物不禁对建德县知县深表同情。按说作为一县之主,本地迎接、招待阁老该由他出面。

  但怎奈府县同城,所有事情都让朱知府包办了,建德县知县连打酱油角色都算不上,难怪说“前生作恶,知县附郭”。

  县界的另一边,淳安县汪县尊早已带领着淳安父老,在县界迎候了,看其阵容多达上百人,比其他地方都多出不少。毕竟淳安乃商相公故里所在,迎接人员多一点是人之常情,不然显不出家乡热情。

  淳安县的迎接团队里,有方应物认识的人,他看到了汪知县,看到了洪公子和项公子,但对其他人大都不认识。

  当然,这几人也认出了方应物,可同样的,其他人大都不认识方应物。

  所以当方应物陪着商相公出现在船头,并下了船。叫很多熟悉商家情况的人都愣了愣,这小少年不像是家奴小厮之流,是何等人也?

  难道是商相公老当益壮,在外面搞出一个关门儿子回来?可是看岁数对不上。

  方应物虽然觉察到别人眼色奇怪,但仍莫名其妙的不明所以。可是他知道,此刻自己应该消失了。

  做人最怕没有自知之明,在本县和在府城可不一样。

  在府城抢风头那没所谓,算是替代表淳安人立威扬名。在严州府那些场合里,他和商相公是小同乡,有这层特殊关系在,又代表的是淳安县,只要确实出彩,再张扬轻狂别人也只能忍了。

  再说他是淳安县人,主要活动地盘又在府城,犯不上对一群今后很可能根本没机会再见面的府城人谦虚恭让,有机会该出手时就应当出手。

  如果当时顾忌多多、畏手畏脚,不敢承担半分得罪人风险,那就是懦弱无能,坐失良机。

  而在眼下则与府城不同了,这里是老家,面对的都是家乡父老。有句话叫兔子不吃窝边草,如果还在阁老面前抢尽别人的风头,那就是彻底自绝于人民的蠢货,以后在县里口碑就差了。

  归根结底,不是不能出风头,但也要看场合。更何况他已经在府城给商相公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成了过犹不及的效果,又何必在这个时候去和家乡父老别风头?

  方应物迅速而又主动地闪到一边,等着别人先拜见完毕后,他再向商相公告辞,不辞而别是不礼貌的。

  首先拜见的是商相公的儿孙们。商相公有五个儿子,长子商良臣已于成化二年中进士,现在翰林院工作;其余四子先后都回了家,在家读书度日。

  儿孙十几人热热闹闹完的见过商相公后,便是汪知县率领县衙官吏上前拜见。

  其后又从人群里出来几个颤颤巍巍的老头子,有的身穿儒衫,有的全付袍带。这时候商相公不再是站在原地不动了,他主动向前走了几步,与几位老人见面。

  方应物站在不远处看到这一幕,猜测这几位老先生都是与商相公同时代的读书人。

  忽然有人捅了捅他,方应物侧头望去,原来是差不多算是熟识的洪公子和项公子这一对。其实方应物很好奇,这两人为何总是成双成对出现......

  他忍不住很奇怪的问道:“两位兄长在这里只能算小字辈,怎的也代表本县父老迎接商相公荣归故里?”

  原来这洪松和项成贤在后面等着无聊,所以悄悄绕了一个圈子,来到方应物身边与他问话,却没想到方应物先来了这么一句。

  很是无语,项公子幽幽的问道:“你这个更小的小字辈突然冒出来,好像还是陪着商相公一路返乡,这更加奇怪罢?”

  洪公子指指前方,对方应物道:“最前头左边靠后半个身位的,是我叔爷,当年与商相公同年中举。”

  方应物看了看,又颇为诧异的问道:“既是商相公同年,又是老缙绅,那关系和地位可不一般,论理应当站在首位才是。怎么还有人如此大胆,比你叔爷站的更靠前?”

  洪松嘿嘿笑道:“说得好,那很大胆的老先生是你外祖父。”

  这......方应物不由得多看了几眼,原来这就是他那个势利的外祖父啊。

  项成贤补充道:“听说胡老先生当年是商相公在县学时的前辈,所以礼节上领先一筹。”又狠狠强调道:“便如我们与你一般。”

  洪、项二人出现在这里,确实是沾了家族的光。因为锦溪位于县境最东,也就是说,洪家、项家的位置靠近东边县界,正好在附近。

  县界距离县城还有九十里路,不可能一口气不歇的直接去县城,所以商相公入了淳安县,第一站歇脚地方就设在了县界附近的洪家。

  洪松、项成贤这种二十多岁的小字辈自然就有机会在迎接场合里露面了。

TOP

0
  第四十七章 认亲?

  淳安县迎接商相公的场面,比严州府迎接时的气氛更亲热一些。人生七十古来稀,淳安县里与商辂同时代的读书人没剩几个了,此时全部到了这里迎接。

  几十年的人情在这里,即便当年不是很熟识的,这时候也可以充当朋友了。彼此见完礼后站在那里简单叙几句话,一晃就半刻钟过去了。

  在另一边,几个小字辈也谈着自己的话题。

  “我这几日仔细找了很多老人打听过,终于得知了当年你父亲和胡家的一些事情。”洪公子神情渐渐严肃起来。

  方应物连忙细听,只听得洪公子继续说道:“当时令堂与令尊成亲后,就被胡家逐出了家门,算是胡家再没有这个人。

  后来令堂生下你后得了大病,只想见见她父亲也就是胡老先生,令尊亲赴胡家求情,但被拒之门外,而且被胡家家奴殴打。

  所以遭受这奇耻大辱,令堂又伤心去世之后,令尊性情大变,彻底断了与胡家的往来,一门心思在功名上进取。”

  虽然是十几年前的陈年往事,方应物听到后仍感到悲愤莫名,几乎要泪下。

  自己那已经功成名就的解元父亲,就是这样苦苦熬过来的么?自己的母亲,就是在这样的悲伤中,贫病交加去世的么?

  他发呆了半晌,实在没心情继续留在这里。瞅了个空子,上前对商辂道:“小子有幸陪送阁老荣归故里,如今要先走一步,告辞归家了。”

  商相公身边的几个老家伙都不认识方应物,有人问道:“此乃何人也?”

  知县汪贵答道:“今科方解元的公子,尔等还不认识么?”

  “方应物?原来是你。”有个姓胡的老者下意识出声道。

  商辂看他表情不太自然,笑道:“胡兄看来认得?”

  胡老先生沉吟片刻。不错,他正是方应物名义上的外祖父,此时他可以开口认亲,也可以不认。

  想了想,如果现在当众认亲,只怕要解释很多。看在别人眼里,也难免要胡乱猜疑,质疑他为何起先与外孙对面不相识。很容易就能猜出这其中有问题,甚至会质疑可能是胡家的过错。

  所以现在还是先装作不认识罢,胡老先生做出了决定。再说那方应物站在面前也没有表现出认亲心思,自己又何必主动凑上去。

  与商相公同年中举的洪老先生抚须笑道:“原来是本县的后起之秀,这个名字自然听说过。”

  对商阁老而言,方应物留不留下无所谓,既然方应物自己提出要离开,那也就不拦着了。

  但是胡老先生突然又开了口,“不如留下,免得总是我们几个老家伙在席上,暮气沉沉的很。”

  汪知县听到这里,便出言挽留道:“方应物你如此何必匆匆离去,回家也不差在这一时,且留下陪几位老先生。”

  方应物心里十分犹疑,虽然互相装作不知道,但他很明白胡老先生是自己外祖父,也相信胡老先生明白这点。既然彼此都没有当众主动相认的兴趣,那他还出言留下自己是什么意思?

  话说到这里,如果他还非要离去,那就未免太不是抬举了,所以方应物只得拱拱手,谢过后又回到洪、项二人身边,与他们继续并肩而立。

  一干人在各色人物的簇拥下,来到了锦溪洪家别院。此时天色还早,众人便坐在大厅上喝茶。

  淳安县境东部生产茶叶,洪家也有些茶园,这时候自然是将最好的茶叶拿了出来招待贵客。

  几个老人物和汪知县一边品茶,一边闲谈。这个格局下,方应物和洪松、项成贤几个小字辈此时只有在四周站立着侍候的份。

  正在厅中气氛不错时,胡老先生突然对着商辂拱手道:“有件事情要拜托阁老,还望成全。”

  商辂答应道:“胡兄有话但讲。”

  方应物心生不祥预感,果然见胡老先生望了自己一眼,向商相公请求道:“我有个孙女,年方及笄,与这方应物年貌相当,我有意结为秦晋之好。烦请商相公做个月老,说一说亲。”

  商阁老感到几分意外,这是叫他做媒人?虽然这成人之美的也不是坏事,但有些突兀了。

  他略一沉吟,转头对方应物问道:“小友也在这里,心里以为如何?”

  当然不行了!方应物连忙推辞道:“亲事要有父母之命,是父亲做主,小子我不敢允诺什么。”

  商相公便道:“不急于一时,当然是要等令尊回来,那时再正式向令尊说此事。”

  方应物暗暗想,以您老人家的身份,真上门去说亲,谁敢拒绝?拒绝就是不给面子,那还真是一说一个准。

  随即他又猜到,自己外祖父这招,其实也是试探自己的心意。慈溪胡家是淳安名门望族,现下也有高官在朝,所以胡家千金应该很抢手,放眼淳安县应该没几个人会拒绝这样的亲事。

  但方应物真心不愿意和胡家结亲,无论这名义外祖父打什么主意,无论那胡家女子什么相貌、什么性格,反正他就是一个念头——绝对不答应。

  理由很简单,因为胡家太势利了。人世起伏无常,他和父亲最近貌似比较“秋风得意”,但谁敢保证未来肯定一帆风顺?

  若真到那时候,有个势利的妻家绝对是痛上加痛,加重自己的痛苦。说不定还会闹出什么问题,就好像父亲当年一样。

  他方应物宁可找个看起来更靠谱的妻家,至少是能让自己省心或者不会添堵的!

  最重要的是,父亲遭受过那么大的耻辱,这个仇还没有报,胡家也没表示过任何歉意。他作为儿子,岂能随随便便坠了方家的脸面和骨气?

  拿定了主意,方应物对商相公作揖道:“阁老成人之美的好意心领了,但在下斗胆拒绝一次。胡家门高,但也并非在下所期待的,我方家也有方家的志气。”

  商相公几十年浮沉,经历过无数大事件,人情世故早就炉火纯青,当即就感到方应物的回答话里有话,别有含义。而在另一边,听到方应物当面果断拒绝,胡老先生忍不住大怒。

  他刚才想来想去,觉得和方应物这样互相装糊涂也不是长久之道。只要随着方清之父子出名,迟早会被人发现这层关系。

  与其到那时被人质疑自己当初为何与方家断绝关系,亦或笑话当初胡家有眼无珠势利眼,还不如提早想法子解决。

  所以他就想出了这么一个主意。在他看来,这是极度放下身段的示好。只要方应物肯买账,那么事情自然也就解决了。既挽回了面子,胡家也亏不了什么。

  只可惜,方应物还是不给面子!

  胡老先生始终放不下施舍的心态,而方应物今非皆比,又怎会吃他这套小恩小惠?不得不说,在这方面,方应物还是继承了方清之的脾气。

  胡老先生直接开口道:“阁老或许不知,其实方解元是我那女婿......”

  商辂吃了一惊。十多年前那个时候,他被天子罢官,暂时赋闲在家,耳闻过胡家的一些事情。只是没有想到那事另一主角居然是方应物的父亲。

  方应物掷地有声的强调道:“小子花溪方应物,从不知道什么慈溪胡家!”

  满堂愕然,汪知县打圆场道:“方小哥儿休要激动,亲戚之间,打断骨头连着筋......”

  如果没有听到过父亲遭遇,方应物也许含含糊糊就过去了。但既然知道了过去的事情,方应物只要还是方清之的儿子,怎么可能含糊?

  他斩钉截铁道:“自幼时起,父亲从未告诉我胡家的事情,想必父亲有父亲的道理。所以在下遵循父亲之教谕,不知道什么慈溪胡家,也不敢擅自去认什么亲戚。”

  汪知县还想劝几句,却听方应物发下誓言:“长辈之间往事纠葛,在下不能为父亲报仇也就罢了,但若还违背父亲意愿认亲,这就是逼我不孝!不孝之子,人神共弃之!”

TOP

0
  第四十八章 秦失其鹿

  百善孝为先,方应物激烈表态搬出了“孝”字大帽子,谁还敢承担劝他不孝的名头?以商相公之尊,也不好张口了。读书人最讲究这些,就是心里不讲究的,嘴上也必须讲究。

  本想做和事老的汪县尊无奈的摇了摇头,体会到一次什么叫清官难断家务事。这涉及到家族内部隐秘事情,又是外祖父和外孙较劲,他这外人没法子再继续说什么了。以他的父母官身份,再问下去就成审案子了,显然是不合适的。

  汪县尊原本以为方应物只是个穷人孩子早当家的典范,所以表现比同龄人“懂事”,没想到他内心里还是有几分“不妥协”的原则性。

  发泄完自己意识中的愤怒,方应物长长叹口气,再一次对商相公行礼道:“是在下失态了,如今已经无颜留于此处,便就此告辞,还请阁老勿罪。”

  商阁老没有答话,转头去看胡老先生。但此时胡老先生已经是出离愤怒了!

  他先前派出儿子去方家,今天主动提亲,都算是伸出了橄榄枝试探。但被方应物拒绝了不是没有后手。所以他主动提出方解元是女婿,然后借着话头自圆其说一番,尽可能将负面影响消除掉。以他的辈分,在这里说话还是有人听的。

  谁知方应物的反应极其激烈,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立刻将众人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他认为,方应物绝对是故意的,绝对是有意为之!

  虽然方应物很聪明的没有详细点出当年的事情,避免了子谈父的漏洞。但激烈的态度也等于是推波助澜!人都有八卦之心,被引起了兴趣后,难道不会去打听么?

  毕竟当年是胡家没看得起方清之。现实世界很现实,若方清之就此沉沦,没人会说胡家什么,甚至连方家与胡家之间的事都不会有人关注。

  但方清之中了解元后,情况便不一样,那么当年的事情传开了后,胡家就要成被嘲笑以及鄙视的对象了,而且会很多人不乐亦乎的传闲话。特别是方应物与商阁老好像关系不错,今天又在众目睽睽之下露了一小脸。

  胡家是诗书传家的体面人,体面人最要的就是脸面,被方应物这么一捅,势利眼的帽子眼瞅着就要落下了。

  穷小子被鄙视后,飞黄腾达把脸打回来的故事,民众很是喜闻乐见口口相传的,弄不好还要被编成戏曲段子——浙西一带戏曲行业还是挺发达的。

  胡老先生始终不明白,方家父子都是傻了么?这时候忘记过去,面向未来,与胡家重修旧好有什么坏处?他们胡家又不是没有任何价值,好歹还有个老资格高官在朝中,从此互利互助皆大欢喜难道不好么?

  不过以他的自私自利心态却忘了,方清之父子与胡家从未有过旧好,只有旧怨,要重修只能修怨。

  却说胡老先生眼看方应物要甩手走人,留下一地鸡毛给他,忍不住喝斥道:“方应物!你心里只有对父亲的孝,但却忘了对母亲之孝么!这样不识好人心,难道我胡家用得着攀附你们方家?老夫看你在此大言不惭,只不过是沽名钓誉罢!”

  方应物险些气乐了,这老先生老糊涂了罢?

  据洪公子所说,好像当年胡家已经将母亲赶出家门,不认这个女儿了,甚至母亲死之前都不肯去看一眼。胡家这种行径在前,还有脸抬出母亲来压他?

  正所谓是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有人送脸上门,方应物自然笑纳,权且替远赴京城的父亲出一口气。

  要知道,是父亲拼命发奋,中了万众瞩目的浙江省解元才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方家和他方应物的处境,他自己童生成绩相比之下只能算个屁。父亲因为继续赶考所以没有衣锦还乡,那么他这做儿子的,自然不能在老家掉了父亲和方家的脸面!

  想到这里,方应物便又对胡老先生拱了拱手道:“今日本是商相公荣归故里的日子,县中群贤云集于此,正是畅言极乐之会!但胡老先生却在此为一己私心大煞风景,在下不以为然也。

  老先生你用自家之琐事,扰清平之盛会,先利用商相公生性宽厚在前,喋喋不休在后。在下斗胆以下犯上说一句,做人可谓自私到极点!

  十五年前如此,十五年后依然如此,一叶落而知秋,若贵府上下仍然执迷不悟,你们慈溪胡家从此败落也是意料之中!”

  这言辞真犀利如刀也,众人听过,细想发现也很有道理,渐渐对胡老先生心生不满。你胡老头活到六十好几了,还不如这十五六岁少年人懂事。

  这方小哥儿一开始装糊涂,后来三番两次要请辞走人,估计就是不想因为惹起家族纠纷坏了今日盛会的兴致。也就胡老头非要当众耍小聪明纠缠不休,真是老糊涂了!

  今天明明是商阁老衣锦还乡的大喜日子,这里谁不当成高兴事、说些高兴话。只有你老人家自持前辈,在此为了自家一点小事和面子,又是提亲又是认亲的搞出种种名堂。

  而且居然还请蒙在鼓里的商阁老做媒,这不是叫商阁老夹在中间自讨没趣么?把这里当什么地方了?把商阁老当什么人了?

  反观之下,这方家小儿有理有节,有孝心有志气有功名有样貌——不过胡老头倒是提醒大家了,此乃佳婿也,还有,方应物父亲好像也是佳婿......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眼看着胡家自己把女婿扔了,自认够资格的众人一时间都有点想入非非。方家父子二人,得其一便可长脸也!

  其实以商辂的心胸,不至于在意胡老先生这些小聪明。但地位和名望到了一定地步,会有别人会替他在意的。

  方应物说完话,突然发现众人眼神都很怪异,心里很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既然不明白,那便转身就走,他知道自己所能做的也就这么多了。

  就算不认亲,可血缘关系是改不了的,母亲姓胡就是姓胡,外祖父就是外祖父。他一个儿孙辈,能把外祖父怎么样?

  所以想有实际性的报复举动那是不可能的,最多也就像今天这样扫一扫胡家面子,替当年受尽委屈的父亲出一口气。

TOP

0
  第四十九章 访客

  方应物终于还是雄赳赳气昂昂的离开了洪家别院的大厅,要独自回花溪去。

  这时便没人拦他了,众人只是望着他的背影叹一声“有志不在年高”。只有洪松洪公子作为半个主人,匆匆忙忙的追了出来送行。

  “方贤弟,令尊与令外祖之间的事情,毕竟是当年长辈们之间的纠纷,你万万不可执念于心,容易坏了本分。”洪公子劝道。

  方应物点头称是,“洪前辈放心,在下自有分寸。”

  洪公子仍不放心,又道:“过去的事情出口气就罢了,若常记挂于怀,容易影响到你的心境。”

  方应物再次点头称是,“在下晓得。”

  “那便好。”洪公子拱手为礼,送别道:“此去数十里,路上保重。”

  方应物还礼道:“洪前辈留步。”

  礼毕,洪松站在原地,准备目送方应物离去,方应物似乎也要目送洪公子回转。结果彼此告别后两人都没动,互相凝视片刻。

  洪公子颇为感动,“贤弟功名只在翻手之间,你我很快就会在县学见面。又不是远行他乡,故而贤弟不必如此依依不舍。”

  方应物无奈道:“这个,在下身无分文......”

  从洪公子身上搜刮了五钱银子路费,方应物去码头坐船往县西而去。

  对少年人而言,常常是小别胜新婚,这次方应物便体验到了。出门半个月算是有生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再回到上花溪村住处,见到小妾兰姐儿时,心里就忍不住泛起痒痒。

  王兰服侍着脱下外衣时,方应物举手之间,不经意的用胳膊摩擦到了她那饱满胸部,顿时一股异样的激情闪电般刷过全身。他便再也忍不住。拖了兰姐儿上床颠鸾倒凤的亲热一场,不知过了多久方才云收雨散。

  两人都不想起来,除了口舌之外的全身都慵懒地黏在一起,叙着离别情话。等到睡前,方应物安排起明天的家务:

  “我去叫几个乡亲,将后山的木亭子重新打扫过,用水洗干净了,预计马上就要派上用场了。还有,你去找二叔爷,叫他在村里搜集些野茶,多多益善。”

  记忆力超群的兰姐儿认真想了想,提醒道:“三四个月前你说有必有访客纷至沓来,从村里搜集一筐野茶备用,结果放成陈茶,最后自己喝不完都扔掉了......”

  这种事还是忘掉的好!方应物轻轻在她光滑的身躯上捏了一把以示嘉奖,“女人家头发长见识短,不舍得投入哪来的收获。这次一定没问题,速速去筹备,记得可用茶叶充租子。”

  这次他出门,沾了商相公的光,在某些方面收获还是很大的。

  以商相公的地位和名望,他返乡过程肯定能算大场面,府县接待都是最高规格。就拿这次淳安县来说,若非是商相公荣归故里,肯定不会有那么多本县元老级别的缙绅乡宦云集一堂,共同迎贺。

  而他方应物从府里一直跟随商相公着到了县里,那真狠狠露了几脸。特别是因为一首有点小题大做的《临江仙》,成为了阁老“忘年小友”,名气必然蹭蹭的上涨了。

  何况自己身份已经无限接近于生员秀才,也算是半个士子,在某类人眼里肯定已经成为具备了参与游戏的资格。

  再加上本县四十年来又一个解元家的名头逐渐传扬开来,不敢说访客如云,但慕名而来的肯定不会少。

  却说如此准备两天,落满尘土蛛网的山林小亭被打扫干净,富含野趣的野茶也搜刮到一箩筐,方家再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这天,方应物正在院中闲坐,兰姐儿一边缝补冬衣,一边陪着夫君说话。其实无论她听不听得懂,只管点头就是。

  “人世间处处皆学问,出了名后,招待上门宾客也是有讲究的。宾客如果多了,也是烦不胜烦,而且近之则逊、远之则怨,其中火候不好拿捏。”

  “一开始要热情几分,多接待一些,落一个礼贤下士、谦谦君子名声。但其后过一阵子就要端起架子。声称沉湎往来交游影响读书,非圣贤之道也,并扪心反思后决定杜门谢客,非特殊者不得见。

  物以稀为贵,露面少才弥足珍贵,这般淡泊名利的风范就出来了,而自身又得到了清净,不至整日匆忙于待客。”

  正当方应物滔滔不绝对小妾灌输待客之道,顺便论证一个名士是怎样炼成的时候,有个小孩子突然在院门外大叫:“相公小叔!村外远远的来了好些人,正打听你的住处!”

  来了!方应物早有预案,反应极其迅速,只见得他从太师椅上一跃而起,抱起书本就朝后山树林小亭子那里奔去。

  方应物可是吩咐过村民,见到有外面陌生人来打听他住处,就迅速来汇报。

  兰姐儿抿嘴笑了笑,提起茶壶,又装了几个瓷杯,也不紧不慢尾随着夫君去后山。

  方应物在亭中背靠木柱,在深秋的瑟瑟凉风中摆好了看书的姿势,望见兰姐儿上来,笑道:“这次如何,果然有雅士文人慕名来访罢,总不会白白准备了,以后方家也将渐渐位列本县名流。”

  不多久,树林子入口处有人影闪动,访客已经找到了这个地方。方应物连忙侧过身去,脸朝另一边装作没有看到人,而口中开始高声读起手里的书,同时摇头晃脑仿佛沉浸其中。

  “哟呵呵,小官人好用功。”背后响起一声嗓音略显嘶哑的女声。

  怎么会是女的?这好像有什么不对,方应物纳闷的转过身,登时愕然。亭子外面站着六七个中老年婆子,几乎都是红红绿绿的穿戴,油光可鉴的发髻,脸上皱纹里也抹着脂粉。

  他想象中的雅人骚客呢?士子名流呢?这帮老婆子是从那个角落里冒出来的?

  趁着方应物没有反应过来的当儿,几位老婆子将方应物围得密不透风,七嘴八舌的开始抢着话吵吵起来:

  “小金山程老先生家有个孙女,读过几本书,是远近闻名的小才女,堪称知书达理,正是良配!从小就算过命,很有旺夫运,谁要娶了她,那可是大福气!”

  “县西威坪有个大户家的徐小姐,品貌双全,手也很巧,操持家务一把好手!她从小就算过命,很有旺夫运,谁要娶了她,那可是大福气!”

  “县城南李财主家有个女儿,能写会算,机敏能干,绝对是贤内助的材料。她从小就算过命,很有旺夫运,谁要娶了她,那可是大福气!”

  原来全是三姑六婆中的媒婆!方应物默默泪流满面,想象中煮茶品茗,吟风弄月傲啸山林的场面没出现,却迎来了一群比赛嗓门的老媒婆,他是招谁惹谁了?

  他才十五六岁,还不想如此早早的就受到婚姻束缚!再说他身边有贴心小妾一枚,什么功能都有,又不是真缺女人的。

  “先听在下一言!”方应物高声道,“在下功业未立,何以家为?大娘们的好意心领了,但在下此时并无婚姻之意,还是请回罢!”

  媒婆们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小官人误会了,也是老身说话不周到!此次前来做媒人,事主指了名,务必是想要和解元老爷结亲的。所以这次先通个气,留下名字在这儿,等解元老爷回家了,也好有个挑选。”

  又有另一个老婆子道:“小官人也不要着急,大喜事要先紧着令尊,若与令尊无缘,退而求其次才轮得到小官人哩!还是等等令尊罢!”

  还有人叫道:“小官人若是劝令尊选了我这边的,老身可以附赠美貌贴身婢女一名!”

  方应物再次默默泪流满面,原来他只是父亲的备胎,原来童生待遇真的比解元差那么多,原来连年纪老十五岁的鸿沟都可以直接无视,原来一个个年纪和他仿佛的妙龄少女都想当他的后母!

  难怪后人总有批判,科举扭曲了人性呐!

  三天之内,共计有被许以重金报酬的媒婆媒公十八人登了方家门。淳安县媒人界流传起一句话——大方小方,得一方便可吃三年也!

TOP

0
  第五十章 秋粮

  从府城回到家后的这些日子,方应物确实比较烦,而且是烦透了。

  天天被十八路媒婆轮番骚扰的痛苦,绝对不亚于高宠连挑十一辆滑车,方应物很不明白,这些老太婆是如何具有穿过十里山路的体力。

  之前他曾经从也去参加了今科乡试的洪、项二公子嘴里听说过,好像父亲被那南京王中丞家小姐看中了。大约这个消息没在本地传开的原因,所以才会有一群人对父亲虎视眈眈。

  一个解元放到官场也许不会取得多大成就,但在老家本地,那绝对是响当当的名角了,能不招人青睐么。国朝毕竟是个乡土社会,各地自治权力就在本地乡绅手中。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洪项二人倒也算是君子,值得交往。因为他们没有胡乱传别人闲话的习惯。不然只怕父亲和那位王小姐的绯闻早就满天飞舞了。

  方应物仔细考虑过后,并没有将父亲的绯闻放出去,不然别人绝望之后,目标完全转移到他身上,那只怕会多出十倍的烦心。

  还是先用父亲吊着别人的胃口罢,风潮总是一阵阵的,等这股风头过去后,他多少还可以松快松快。

  十月二十三日这天,总算没有人来骚扰,方应物微微松了口气。他与兰姐儿吃过晚饭,正要红袖添香、挑灯夜读——天可怜见,时至今日方童生终于点得起油灯了,而且是很明亮的高级货色!

  却听见门外有人叫道:“小相公在家么?”这声音是花溪三村的里长方逢时的,方应物起身站在屋门,招呼他进来。

  进了屋,借着灯光方应物发现,这位总甲族叔愁眉不展,仿佛有什么为难事情。

  却说上半年四五月间,方逢时在方应物相助下,一举扳倒了在花溪称霸多年的前里长程开泰,一举成为新里长,人人见了都尊称一声老总甲。至此花溪地区的历史车轮向前滚动,正式进入了新时代。

  所以在方应物印象里,每每见到这新总甲,都会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春风得意。当然方总甲有自知之明,在方应物面前是不摆里长架子的。

  但今天方总甲这样愁眉不展的样子,就让方应物颇觉稀奇了。

  “唉!”方总甲未说话先叹气,随后大倒苦水道:“十月开始征收秋粮,这差事简直不是人干的!”

  国朝征收粮税,复杂程度堪称前无古人,每个县之间条例都不同,而且小小一个县里税粮科则多达上百条。什么官田民田免税田屯垦田,什么上田中田下田,什么上户中户下户,每条有每条的算法,当然这都和现在的方应物没关系。

  总而言之,花溪三个村子共计有一千零六十五亩地,去掉方应物父子名下的一百四十亩,其余为九百二十五亩。田赋秋粮正税合计为三十七石,加耗按一倍算,总共七十四石米粮。

  秋粮征收都是由粮长负责、里长配合,但今年原粮长王德王大户去杭州做生意了,一时间没人服这个役,所以全归了新里长方逢时负责。

  春风得意了几个月后,方总甲终于苦逼了。正税很明确,就是如何分配加耗实在太难协调了。

  “上花溪的乡亲对我说,过去本族一直受欺负,今年我被乡亲们扶持当了里长,难道不照顾自己亲族补偿回来么?这样我便没法张嘴了,让族人担了加耗,必然要被骂吃里扒外被戳脊梁骨。

  中花溪王家那边,过去都是受王大户照顾,今年断然不肯更弦易张,坚持要按往年办理。其中你那便宜老岳父王冬烘叫唤的最起劲,我也不敢动他,真是没奈何!

  下花溪程家那边,本来就因为承担了今天所有徭役而怨气冲天,有几个程家老人明明白白说了,今天秋粮加耗别找下花溪村当大头。程家若还承担加耗,只怕真要起来造反了。”

  “征不上来会怎样?县衙会有章程处分这种现象?”方应物手抚下巴,很学术的问道。

  “在本县加耗一倍是规矩,必须保证的。若征收不上足额秋粮解送到县仓,我就要挨县衙的大板子。半个月一比,收不齐就挨一次。三个月仍收不齐的,我就要在县衙门外被枷号示众三日。”

  原来如此,方应物对细节的考据癖得到了满足。看在县衙眼里,一般不会管具体每个村民如何,一切都由里长粮长代管。

  可怜的方总甲在此时就是花溪全体村民的替身,若秋粮不齐,就替全体村民挨板子。

  诉完苦,方逢时满怀希望的看着方应物,期待方应物给他出个主意。

  方应物感慨道:“我以前还纳闷,从前程开泰当里长时,他为何越当越霸道,难道他真不懂得与邻为善的道理么?

  现在渐渐懂了,当里长的若没势力不霸道就很难管得了人,而管不了人就是自己受罪,官府才不会在意他的苦衷。所以程开泰成了恶霸倒也情有可原。”

  方逢时愣了愣,细细一琢磨还真有几分道理,小相公不愧是读书人,看问题就比他这种泥腿子深刻。可是道理不能救急,方逢时忍不住直接问道:“你看如何是好?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为叔被县衙打板子罢?”

  方应物很诚恳地提出建议,“要不......你别当这个里长了?无役一身轻。”

  方逢时好像要被强暴,跳起来缩着肩膀惊恐道:“这如何使得?这如何使得?小相公你聪明盖顶,都说你是星宿下凡,莫非没有半点主意了么?”

  方应物摇头道:“你还看不透么。人人都是利益相关,让别人心甘情愿的多交,你不行,我也不行。”

  方应物连说了几个不行,方逢时张张嘴,再也没有说什么,无可奈何的起身离开了。

  送走了方逢时,兰姐儿与方应物闲谈时问道:“莫非你看不出来么?方总甲是想请你出动,去县里说项,减免掉花溪今年秋粮的加耗,也省得他征粮为难。”

  方应物叹道:“我当然看得出来,但我不能如此做。加耗虽然名义上不是正项,但多少年来约定俗成,在官府那里和正项也差不多了,实际上也是税收一部分,只不过较为灵活而已。

  既然是国税,那收税就是朝廷官府的权力,与士绅特权之间是有一条平衡线的。虽然不外乎人情,但凡事都讲究一个度。

  像我方家这样的人家,因为功名原因税粮已经全免了。若还要包揽减免全村全里的税粮,那有点过度了,打破了平衡必然会引起反弹。

  今天若我方应物去说项,明天说不定又是谁去,谁还能没有点面子?难道都要减免税粮么?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更何况我现在没有功名,只是一个个区区童生,有什么资格去干涉本县政务?如果因为这点不干己事的问题去烦扰知县,估计要被看做不知天高地厚的多事,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若引起了县尊的反感,那就得不偿失了,毕竟今后就算中了秀才,还是要在县学里度日的。

  更重要的是,为这么点三五斗的小事就去打扰知县,简直就是浪费人情和机会,聪明人都不会如此做。”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4-29 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