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朝代,一方面代表了中华文化与艺术的最高峰,另一方面又武德不足,“靖康之变”堪为“华夏之耻辱”。宋徽宗登基时,北宋国力正值上升期,经过英宗、哲宗的耕耘,国家安定、经济富足。
但赵佶重用奸臣、贪图享乐,致使民怨沸腾、起义不断,又与金夹击辽国,忘了唇亡齿寒的道理。等到金国大兵压境,他又匆忙退位,做起了太上皇,最终与儿子钦宗一起被俘虏,还连累了公主、嫔妃、满朝的公卿大臣,宫内所藏的典章书籍、书画珍玩等被洗劫一空。
1127年发生的这一场浩劫,使得北方地区经济遭遇了严重破坏,大量百姓和贵族、官员南迁,史称“建炎南渡”。在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境内,至今保留着北宋驸马潘正夫的一件书法,名为《“靖康之难”石刻》,完成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仲春十三日,记录着这段屈辱的历史。
此文物历经800多年,虽然石面有些斑驳,但文字依然可以释读,如今是当地的“一级文物”,极具书法价值和史料价值。《靖康石刻》是“鼓山摩崖石刻”中的一件,总计5行、132个字,以楷书镌刻而成。
释文为:“靖康之间,金人犯阙,二圣北迁。逮建炎中兴,天子受命,吴国长公主始至睢阳。明年,寇淮甸,遂浮江而南,避于钱塘,车驾幸建康,还复入觐。继适江表,会胡骑奄至,循赣水、走湘湖、濒南海而达闽川,馆于福唐之神光。因登乌石山观李阳冰篆,乃得古人之遗意。越五日而赴行在所。男长卿、粹卿、端卿、温卿侍。绍兴二年仲春十三日河南潘正夫题。”
驸马与懿康公主逃避战乱,先后辗转江浙、江西、湖南、广东,最后到达福建福州,驻乌石山神光寺,在乌石山看到了李阳冰的篆书。他们的儿子潘长卿、潘粹卿、潘端卿、潘温卿陪侍左右。
潘正夫极具才华,曾中进士,精于翰墨诗文,他的字取法于颜真卿、柳公权、杨凝式、蔡襄等人。此碑兼有颜之宽博、柳之清健,又多了几分文人雅隽之气。藏锋起笔,行笔稳实,收笔时轻按而出,显得刚健稳实、骨肉匀称。转折处方笔为主、圆笔为辅,藏锋芒、收棱角,颇得宋人“尚意”之气。
结字中宫紧实,以纵取势,内紧而外松,撇捺舒展但不过于变形。左右结构有明显的高低对比,如“卿”“阳”等字;上下部分则有轻重、收放的变化,如“驾”字上收下放、“唐”字上重下轻等。
这件石刻被誉为“凝固的史书”,从中既可回想当时人的心境和遭遇,又能流传后世,的确称得上“珍宝”了
